只用了三日時間,麾下全部軍隊便從九州送到了對岸。
而接下來,便是把火炮這種龐然大物送過海峽。
火炮是奉軍最大的依仗,李徹從不避諱這一點。
科技大于將士用命和指揮官的英明,雖然有些可悲,但這是事實。
也正是因為如此,搶灘登陸時因近戰搏殺產生的巨大傷亡,才讓李徹難以接受。
尤其是如今下關城不知聚集了多少倭軍,數量肯定比奉軍更多,更需要火炮來打開局面。
《孫子兵法》有言:十則圍之,五則攻之。
攻城戰在這個時代至少要五倍于守方,但奉軍顯然不需拘泥于此法。
李徹下了死命令,七日之內至少要在下關城下見到東風軍的半數火炮。
戰船無法在岸邊登陸,那就繞到更遠的登陸點。
李徹將手中契丹輕騎兵全部散出,維護方圓百里內的治安,敵軍只能據守城中,絕無可能偷襲。
東風軍和后勤部隊也很給力,不需要七日,在第六日時便有三分之二的火炮運到了奉軍大營。
另外,除了分給李霖的半數火槍軍,其余火槍軍也都完成了集結。
是時候給倭寇上點火力壓力了!
七日后,晨光刺破海面的薄霧,將奉軍龐大的營地鍍上一層冷硬的金邊。
下關城外,奉軍大營已是整裝待發,肅殺之氣直沖云霄。
一門門黝黑的火炮被騾馬拖拽著,在平整出的陣地上昂起猙獰的炮口。
步卒方陣如林而立,騎兵在側翼游弋。
長槍如林聳立,戰馬打著響鼻不安地刨著地面,帶起陣陣煙塵。
臨時搭建的高臺上,李徹換上了一身嶄新的玄色戰甲。
比之前那套報廢的雁翎甲少了幾分華麗,卻多了幾分內斂的厚重。
李徹按劍而立,目光掃視著下方旌旗招展的奉軍陣列,王三春、楊璇、薛衛等大將則分列兩旁。
沒有冗長的誓師動員,沒有激昂的鼓噪吶喊。
高臺之上,只有一片令人窒息的沉默。
忽然,高臺中央那面黑底金邊王旗,被兩名力士緩緩降下。
緊接著,一面同樣巨大,底色卻換成了如血般刺目的猩紅大旗,在無數道目光的注視下,被緩緩升起。
旗幟中央,依舊是那霸道的‘奉’字,卻引得全體將士齊聲高呼:
“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