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間的作戰的確讓奉軍戰斗力飛速提高,但也留下了不少的隱患,民生一直都沒有得到足夠的休息。
李徹深知與民休息的重要性,故而短時間內沒準備再折騰,只保留了海外航線的日常巡視和室韋那邊的蠶食戰略。
室韋是不急著滅的,他們已經是茍延殘喘,翻不起浪花來。
而李徹需要保留一個敵對勢力,時不時還能輪番派軍隊去練兵,保持戰斗力。
至于李徹心心念念的倭國之事,他也試探著提出過幾次,但卻遭到了內閣群臣的強烈反對。
閣臣們給出的理由也很充足,遠征倭國不僅勞民傷財,而且和以往奉軍打的仗不同,是跨海大規模作戰。
奉國海軍剛剛成立,飛剪船就那么幾艘,海軍和陸軍協同作戰的經驗更是完全沒有。
天時地利與人和,一樣都不占,實在不是出手的最佳時機。
李徹不是一個聽不進去勸的人,見到霍端孝、諸葛哲這些智謀之士都強烈反對,他也反思了一下。
以如今奉國的情況,打倭國肯定能打下來,但付出的代價也不小。
出兵導致國內建設放緩,跨海作戰的風險又極大,遼東半島的局勢也不是十分穩定。
打贏了還好,萬一輸了幾場,或者推進不順利,樸家和新羅、百濟兩國難免會起異心。
思慮再三后,李徹便決定先放一放滅倭計劃,步子邁得太大了容易扯到蛋。
如今的奉國只需要穩扎穩打,將這兩年打下來的土地和戰果全部吸收掉,無敵于世間只是時間問題。
就這樣,奉國進入了一段平安發展的階段。
。。。。。。
宣威三年,春。
福州。
時值暮春,福州城浸潤在溫潤的南國水汽里。
閩江如一條碧綠的綢帶穿城而過,江面上檣櫓如林,掛著巨大硬帆的福船穿梭而行,空氣里彌漫著海水特有的咸腥味。
熙熙攘攘的碼頭區邊緣,一處臨江搭建的茶肆二樓雅間窗戶半開,正好能將繁忙的江景收入眼底。
一位穿著普通,氣質難掩沉穩威嚴的青年臨窗而坐,手中端著一杯香氣氤氳的花茶。
青年的目光看似隨意地掃過江面那些的船只,實則銳利如鷹,不動聲色地觀察著碼頭的運作、貨物的吞吐以及那些膚色各異的商人。
然而,他的注意力很快就被雅間里三個小小的身影占據了。
最大的男孩約莫三歲出頭,穿著一身利落的寶藍色小勁裝,濃眉大眼,虎頭虎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