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磊兒,長身體,多吃點。”
父親不曉得從哪里弄來的新鮮蔬菜,總是管夠、管飽,沒有牛奶,就委托親戚朋友從省城帶回來,奶片、奶糕。
現在想想,父親村里的農電工哪來哪來那么多人情世故?都是幫東家,忙西家,村里到處張羅,干活,掙回來的人緣和人情。
村里頭,大家都認可你,心里有你。
而父親做這些就是為了這個家。
或許,這就是對家庭的愛和責任賦予他的力量吧。
父親為人老實厚道,爺爺奶奶年紀大了,地里干不動了,農活的事他來干。
地里的莊稼種什么、什么時候施肥、什么時候收割,他都安排得井井有條。
雖然他自己沒讀過多少書,但他深知知識的重要性。他總是鼓勵我要好好學習,將來走出農村,過上好日子。
村里到縣城遠,有幾戶人家人不多,住在山頂,路不通,電不通,他就天天跑縣里電業局,一個編外人員,為了給村里通電,給縣局電工技術大比武,掙榮譽,縣里才幫著家家通電。
如今,父親的墳就在村邊,一個小小的土包,周圍長滿了野草。余磊清理了雜草,安葬了爺爺,愿在遙遠的天空,爺倆不寂寞,聊聊天說說話。
如今,余磊已經快三十歲了,這個年紀父親,爺爺都有了小家,有了孩子,他已經二十多年沒見叫過“爸爸”了,也許,這一輩子也不會有人叫他“爸爸”。
他現在有能力讓家家都通上電,用上電,等哪天他干不動了,退休了,他就會回到村里,挨著兩個堆土躺下,沒準那時候他再叫爸爸,爺爺,他們就能聽見了。
“爸爸,我要走了。”不會喝酒的余磊在敬了一杯,撒了兩杯在墳頭前,燒了一些紙,希望那邊他們夠話。
“等我掙錢了,給家里修大房子…帶著奶奶…”說到這,余磊沒忍住,一個大男人流淚了,“帶著奶奶去國內游,去香港、去澳門,去臺灣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
他曉得父親喜好這些,他常常吹牛自己去過省城南寧,去過柳州,還去過長沙,等兒子長大,就一家三口坐著火車去長沙。
現在,余磊要走了。
啥時候,還能回來,他也說不清。
再見了,大村村。
余磊背著包坐上班車,他要去柳州火車站轉車回北海。
空氣的海腥味回來了。
北海位于廣西北部灣核心區,北海欽州防城港是廣西三個沿海城市,有著優良的海域資源。
一下車,北海站立面煥然一新,它完成了升級改造。
最大的特色是它的建筑造型——“魚貝珍珠·帆海相映”。
北海站房主樓像個船帆,“乘風破浪”、“勇往直前”,就是寓意。
同時,高架橋支柱呼應著船舷,船帆、船舷暗示迎風啟航,北海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
余磊站在主樓前,看著天空,“希望”,“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