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菊當即被秦飛的淵博而折服。
甚至覺得秦飛不應該只是一個偏遠山區的農民,而應該是大學教授什么的才對。
“秦飛同志,對不起,我不該對您不敬。”張秀菊從座位上站起,向秦飛微微鞠躬。
秦飛灑然一笑:“你有你的驕傲無可厚非,只是希望你在今后的學習中一定要求甚解,不然很容易以訛傳訛,貽笑大方。”
“秦飛同志,您批評得對。其實,我非常喜歡讀書,但現在的書籍太少了。不知道您是從哪學來的這些知識?您如果有相關書籍的話,可以借給我看看嗎?”
此話一落地,秦飛恍然大悟。
張秀菊所言,是客觀事實。
這個年代由于歷史原因,書籍非常有限。
除了一些政治色彩濃郁的書籍外,像有些歷史書籍都不允許擺在新華書店里。
“張知青,你說的這種現象不會太久了。”秦飛說道,“隨著四個現代化目標的提出,我國一定會加大培養各方面人才的力度。而要培養人才,就一定會出版發行大量的書籍。”
“你說的是真的嗎?”張秀菊口吻不信,但心里卻十分信服秦飛的見解。
這便是有知識有學問者的話語權。
當一個人的談資足夠時,他的言論往往可以成為身邊人的主導。
不僅是張秀菊,趙大平、鄒波、齊明等知青的雙眼里也同樣和她一樣綻放出光芒。
那是對知識充滿了渴望的光芒。
“一定是這樣的!你們的遠大抱負在不遠的將來,就會因為國家恢復高考政策而得以實現。”秦飛有意把國家在1977年將要恢復高考的消息,透露給在座的知青們。
他真的希望眼前這些年輕人,成為未來國家建設的棟梁。
現在已然是1975年的六月份了,再過一年半恢復高考令就會下發至每一個大隊。
有心人會因為這個消息,現在就刻苦學習,從而走進自己夢寐以求的高等學府,再通過深造去實現自己的宏偉志向。
“秦飛同志,你說的不是異想天開吧?”趙大平雖然折服于秦飛的才華,但對他的關于恢復高考的判斷卻不敢茍同。
“就是呀,秦飛同志,這可是國家的大政方針呀,不是咱們普通百姓可以隨便臆斷的!”齊明也說道。
“我這可不是主觀臆斷,更不是異想天開。”秦飛環視了在座的知青們一眼,“你們都學習了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吧?”
“學了呀,我們都學好幾輪了!”張秀菊回答道。
“那你們沒有從中悟出些什么嗎?”秦飛又問道。
知青們全都搖搖頭。
不用問,他們和大多數百姓一樣,只是走走形式,聽人念念報紙或者文件而已。
秦飛說道:“在這次的政府工作報告里,非常明確地提出了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前列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