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齊先生。”
李明的聲音再次響起:
“貴國政府投入了10萬億日元的空前刺激計劃。”
“這無疑是在表露背水一戰的決心。”
“日經指數從4月初的14000點,到現在將近15000點。”
“這不正是市場對經濟復蘇的信心嗎?”
李明的聲音帶著一種蠱惑性的力量。
他抓住日國政府的刺激計劃不放。
拼命放大未來的預期效應。
“貴國民眾的儲蓄率世界第一。”
“一旦就業穩定,收入預期改善,民眾壓抑的消費力釋放出來會多么驚人?”
“貴行的分析師們是否過于關注眼前的出口寒冬而忽略了這即將噴薄的內需火山?”
這些話讓小松齊的眼神有些恍惚。
他很想找出理由進行反駁但一時卻沒有思路。
李明不打算給他思考的機會。
“至于您提到的企業海外投資和外匯消耗壓力”
“我覺得這恰恰是一把雙刃劍。”
“資本流出短期壓制日元。”
“但投資是為了什么?”
“是為了獲取更高回報!”
“當這些遍布亞洲甚至全球的日資企業開始產生源源不斷的利潤回流時”
“那將是怎樣一股推動日元升值的洪流?”
“我想四年時間應該足夠讓這些布局開花結果了吧?”
“屆時貴行今天拼命想收回的美元很可能成為燙手的山芋。”
“而我用價值飆升的日元去償還現在借出的、相對廉價的日元貸款。”
“這筆賬貴行應該能算清楚吧?”
李明最后一句反問如同重錘,狠狠砸在小松齊的心防上。
銀行現行的“借日元收美元”策略,核心邏輯就是賭日元長期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