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笛聲響起,火車即將到站,孟月仙問老太太,“大娘下了車有人接不?”
“有~我兒子來接我。”
“那就行,那我走了大娘,有緣再見。”
車廂里的小插曲很快結束,幾人趕緊趕回臥鋪車廂,穿戴整齊。
外面冷的直冒白煙,火車緩緩停靠,站臺上的人都穿著厚厚的羽絨服,戴著帽子圍巾手套,把自己裹的嚴嚴實實。
剛下火車,冷冽的空氣吸進肺里,再呼出大團大團白色的煙霧,寒冷360度包裹著每個人。
19世紀的俄國通過與清政簽訂的條約,取得了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10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
海參崴成為了俄國在太平洋最重要的海港。
伴隨著大量斯拉夫人移民到遠東地區,一條橫跨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大鐵路也在1891年開始修建。
這條鐵路原計劃沿黑龍江北岸至海參崴,但如果直接穿過中國東北到達海參崴,就可以縮短700公里的距離。
清政在甲午戰敗后,允許了俄國的‘借地筑路’計劃,于是以哈市為中心,向滿洲、綏芬、連市三個方向延伸的中東鐵路于1903年正式通車。
隨著鐵路的修建,也從俄國來了大量的移民,也包括猶太人。
哈市這個原本在松花江打漁曬網的小村莊,在那一刻,成為了東北最重要的交通樞紐。
也迅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移民,化身為國際大都會。
隨著鐵路建成,這個鐵路的歸屬權也產生了爭議,俄國規定的是鐵路沿線,包括鐵路兩側的范圍都是歸俄國屬有,所以中東鐵路沿線有很多別具風情的俄式小鎮。
有名的花江鐵路橋在運行113年后,與2014年徹底停用。
獨屬于哈市的舊時代榮耀在這一刻畫上休止符。
走下火車,是鋼鐵風情和巴洛克風格。
巨大的鐘表像是走進了中世紀的古堡,隨處可見繁復的花紋,巨大的穹頂下是一根又一根的高聳鐵柱。
走出車站,孟月仙被車站前的人潮所震驚。
那些人或蹲或站,只不過每個人的脖子上都掛著招牌,頭頂身上是厚厚的積雪,在風雪中,像是一個個雕像。
孟月仙知道這個節點,只不過記憶遠去,此時眼前的景象更加沖擊與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