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親口確認,這就是最權威的官方宣告,誰能不為之歡欣鼓舞?
李隆基雙手下壓,示意群臣安靜。但此刻群臣情緒高漲,哪里能立即平靜下來?歡呼聲持續了許久,才漸漸平息。
“朕自登基以來,勵精圖治,不敢有絲毫懈怠。”李隆基神色肅穆,開始訓話:“先后平定后突厥、吐谷渾殘部、契丹之亂,使大唐邊疆重現貞觀年間的太平景象。”
說到這里,他話鋒一轉:“唯有吐蕃與大食兩國,始終令朕寢食難安。這兩國狼狽為奸,曾于天寶元年組成聯軍進犯小勃律。幸得王忠嗣率軍遠征,才將其擊退。”
提起大食與吐蕃勾結對抗唐朝的往事,群臣無不面露憤慨之色,紛紛點頭稱是。
“欲制大食,必先平吐蕃。為此,朕殫精竭慮數十載,損兵折將十余萬,卻始終未能將其趕回高山密林,實在令朕痛心。”
李隆基繼續道:“如今,三十萬將士在哥舒翰與李乾統帥下,先取石堡城,再克大非川,越過積石山天險,直搗吐蕃腹地,一舉攻破邏些,滅亡吐蕃,成就這千古偉業!”
自春秋戰國以來,西北羌患始終困擾中原。
北方胡人、匈奴、鮮卑、突厥等游牧民族雖先后被平定,唯獨西北因特殊地理環境而難以征服。
如今唐朝滅亡吐蕃,完成了三皇五帝、秦皇漢武乃至太宗皇帝都未能完成的偉業,實乃千古奇功。
“陛下圣明!”群臣齊聲高呼。
這不是例行公事的頌揚,而是發自內心的欽佩。能征服吐蕃這片土地,李隆基確實當得起“圣明”二字。
李隆基這一生,聽過的頌揚之詞不知凡幾。
是真心實意還是虛與委蛇,他一聽便知。
此刻群臣的贊譽發自肺腑,讓他不禁昂首挺胸,朗聲笑道:“此事朕確實當得起‘英明’二字,若非朕慧眼識珠,采納李乾的謀劃,豈能有今日之功?”
李乾的計謀雖大膽冒險,勝算不高,敢用之人寥寥。李隆基不僅采納,更放手讓他施展,這份膽識確實配得上“英明”之稱。
略作停頓,李隆基正色道:“朕知諸位歡喜,但眼下還不是慶功之時。吐蕃雖滅,還有更重要的事待辦。諸位且說說,接下來該如何處置?”
這正是李隆基的過人之處。換作常人,面對如此天大喜訊,必先歡慶一番。他卻能保持清醒,先議政事。
“陛下,臣以為當立即從吐蕃撤軍,調兵西域,與大食決一死戰。”楊國忠搶先出列。他錯失了征討吐蕃的功勞,生怕再被人搶了先機。
“臣等附議。”群臣齊聲應和。
平定吐蕃本就是為了全力對付大食。如今吐蕃已滅,確實該準備與大食決戰了。
然而李隆基不置可否,目光轉向李林甫:“丞相有何高見?”
“陛下,臣以為當務之急并非撤軍與大食決戰,而是設立吐蕃都護府,穩定治理吐蕃。”李林甫上前一步,聲音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