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相比起路易莎的‘隨意’,索菲亞對路易莎其實要認真的多……就和路易莎其實并不在意她紀堯姆曾經的未婚妻的身份一樣,她也沒有把過去的、最終被解除的婚約放在心上,更沒有很多人猜測的后悔不迭。
后悔什么呢?這件事本來就不是她,甚至她的父親波茨利亞公爵能決定的。訂立婚約如此,解除婚約也是如此。而且索菲亞很清楚,哪怕沒有‘布魯多的路易莎’,當確定是紀堯姆繼承王位起,她也就做不成他的未婚妻了。
瓦松王太子妃,乃至日后的瓦松王后,總歸得是出身更高、能帶來更多利益的女士。
除非在紀堯姆成為王太子之前,他們就已經結婚了,這件事成為了既定事實,再無更改的余地——可這又怎么可能呢?當初沒有訂立婚約后立刻結婚,原因是多方面的。除非她是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想辦法越過一個又一個的障礙,不然怎么也不可能改變這件事。
而且索菲亞是那種‘起手不悔’的性格,就更不會為既定的事實踟躕了。
不過這并不妨礙索菲亞重視路易莎……這不奇怪,路易莎是現在的瓦松王后,是瓦松身份最高的女人,還是西岱王宮名義上的女主人。甚至只要她想,成為西岱王宮實際上的女主人也不難。這種情況下,生活在西岱王宮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不重視她。
索菲亞此前已經聽說了很多關于路易莎的傳聞了,傳聞中說的最多的是她的強勢和美貌,以及國王陛下對她的無比信任——這些不見得是路易莎身上最大特點,但卻是容易被人談論,傳到索菲亞這樣的‘外省新來人’的耳朵里的。
今天親眼所見,首先就是覺得名不虛傳……名動天下的美貌一見即知。
如今人們談論到各國王后的美貌,總會說到高登蘭的簡王后和瓦松的路易莎王后。這既是因為他們的丈夫都是強國國王,也因為國王為了娶她們,都是有一段故事的。為了和出身不夠的簡王后結婚,愛德華四世選擇了秘密結婚。紀堯姆則是一見鐘情之下,立刻就要毀掉自己的婚約,以及弟弟和路易莎的婚約,為此他還答應路易三世去東方打了一仗。
不得不說,愛情故事是可以給故事的女主角增色添彩的,在這樣的故事映襯下,大家很容易就會去想象高登蘭王后與瓦松王后的美貌。然后在這種想象中,她們的美貌得以升華,很容易就超過了事實。
原本索菲亞是做好名不副實的預期了的,但事實卻相反,瓦松王后確實美得讓人難忘。正如很多人說過的那樣,她有一種潔凈的、憂傷的美麗,讓人聯想到落雪的教堂,又或者初春時雨后的綠色森林……
人們總說,看她的外表會覺得她是脆弱的,就如同大多數美麗的小女人。但真正和她相處過就知道了,她有著和外表截然不同的內在——后半句當然不是什么贊美,索菲亞能夠想象那些說閑話的人是以什么樣的心情說那些的。
一個女人只要聰明,而且不那么事事順從,就很容易得到類似的評價。鑒于索菲亞自己也不算傳統的、順從的女人,她是很懂這個的。
在美貌之后,理所當然的,索菲亞很快就注意到了別的。她很快就感覺到了路易莎的氣勢比安娜王太后更強——安娜王太后的氣勢也很強,不愧是手握實權那么多年的人,不怒自威是最基本的。索菲亞自認為自己是個聰明而鎮定的人了,單在安娜王太后面前,依舊有一種隨時都會被看穿的感覺,讓她不得不保持緊張感。
可是路易莎比她更強,這位瓦松王后看起來是個很親切的人,吩咐身邊的侍女,甚至女仆都沒有架子。但在眼神、語氣、舉止等方面又有一種難以言表的高貴……如果索菲亞是后世人的話,大概會知道,那其實是一種秩序感。
這種秩序感也不是單純靠路易莎自己才有的,還得靠身邊人的‘烘托’。路易莎雖然打從心眼里一視同仁,對身邊人很是平等,但這不代表她身邊就沒有秩序了。相反,在這個很多貴族身邊亂哄哄,沒個規矩的時代,她訂的規矩是很講究,執行的也很到位的。
所以來到她身邊,明顯就能感覺到那種充滿秩序感,但又平和慵懶的感覺,喜樂而不放肆……真的是獨一份。
索菲亞當然也知道,路易莎的氣勢有些壓倒安娜王太后,部分原因是現在安娜王太后是求人的那個,不完全是路易莎本身的關系。但不管怎么說,一個年輕的王后能有這樣的氣勢,一切在她面前都是游刃有余的樣子,肯定是很不一般的。
對此索菲亞的確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羨慕——她并不因為路易莎和她的前·未婚夫結婚了,成為了瓦松這樣一個強大國家的王后而羨慕,她羨慕的是路易莎的自由自在,那種完全掌握了自己的生活與命運的樣子。
從路易莎的角度來說,她當然沒有完全掌握自己的生活與命運,她甚至懷疑世界上是否真的有人能夠完全掌握自己的生活與命運。不過,如果站在相對的角度,從廣義來看,她確實已經是這個時代極少數掌握了自己生活與命運的女人。
穿越中世紀215
路易莎對出錢給弗朗索瓦王子和艾莉西亞公主結婚這件事,
原則上是同意的,但出多少錢就是她和安娜王太后的分歧所在了。
這也沒辦法,出錢幾乎是必然的。普通的貴族,
繼承爵位的長子倒是可以不管下面的弟弟,分一點兒家族財富的邊角料就讓他們自謀生路。很多貴族家庭的次子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才會離開祖輩的領地,去到大貴族的宮廷任職,
甚至巡回參加騎士比武——這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獲得大貴族的賞識,獲取自己的領地,
順便把婚姻問題也解決了。
只不過能達成這一目的的貴族次子只可能是少數幸運兒,
大多數人‘階級滑落’是十分明顯的。
可大貴族就不同了,資源相對豐富,自然就會落一些給長子以外其他的子女……實在來說,安排好每一個孩子是為人父母的天性,但因為資源有限,總是不得不做一些取舍。像西方這種‘長子通吃’,
又或者古代朝鮮出名的‘從母法’,本質都是設定門檻,讓分蛋糕的人不會太過擴大,從而保證家族不會因為不斷地細分而‘泯然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