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揮手,護衛隊上前,客氣但強硬地把那幾個鼻青臉腫(主要是摔的)、
一身狼狽的世家子和灰頭土臉的仆從“請”了出去。
工坊的漢子和“護校”的孩子們死死盯著,
直到鬧事者消失在官道拐角,才爆發出震天歡呼!
“贏嘍!”
“壞人被打跑嘍!”
教室里的孩子們也涌出來,小臉興奮得通紅,
圍著趙鐵柱、王木頭這些“英雄”嘰嘰喳喳。
剛才嚇哭的小豆丁,也破涕為笑,崇拜地看著大哥哥。
消息長了翅膀,當天就傳遍長安城。
“聽說了嗎?崔家、盧家那幾個不成器的,今兒在南郊栽大跟頭啦!”
“咋回事?”
“嘿!去蜀王辦的義學搗亂,被一群半大孩子,拿著掃帚扁擔揍趴下啦!
馬都驚了,摔得那叫一個慘!”
“哈哈哈!真的假的?掃帚扁擔打跑了騎馬帶仆的公子哥兒?頭一回啊!”
“千真萬確!我親戚在工坊干活,親眼所見!
掃帚糊臉,扁擔捅馬腚…”
“世家子南郊逞威,掃帚陣前馬失蹄!”
“扁擔對長鞭,稚子護學堂!”
各種添油加醋的段子迅速流傳,成了長安百姓最解悶的笑料。
這場鬧劇般的沖突,效果卻出奇的好。
學堂里,孩子們看趙鐵柱他們的眼神充滿崇拜親近,
讀書聲更響亮整齊了,仿佛要把那股護校的勁兒用在認字上。
工坊里的工匠和流民,干活腰桿挺得更直,勁頭更足——
蜀王給他們蓋房、做工、護著娃讀書!這份恩情沉甸甸的。
幾個原本忐忑的寒門先生,目睹了孩子們護校的勇敢,
感受到工坊漢子樸素的憤怒和支持,
心里的矜持化作了沉甸甸的責任。
老算學博士王孝通捋著胡子,眼里有光:
“民心可用,這學堂,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