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啊,圣人依然英明偉大,這招皇家授予殖民執照還是很了得的,四海那么大,海外還有那么多地盤,適當的給那些豪強勛貴們授權,讓他們出去開拓,也是增加大明的力量,同時也讓他們分享利益,這是共贏的局面啊。
否則這些勛戚豪族被關在中原,早晚肯定還是要搞事,到時要么兼并土地,要么欺壓百姓,搞的烏煙瘴氣的,不如引導他們去為大明海外開拓,這樣也能遏制一下那些歐洲的殖民者。”
國家不用出一分錢,不用出一個兵,就能利用這些公司出去開拓殖民,遏制外國殖民公司,征服那些土著,風險都是他們的,而收益朝廷卻能分享,甚至還能帶動貿易、制造業,提升軍工制造業、造船業等。
海外殖民還必然能帶來更廉價的原材料,為大明打開更多的貿易市場,為制造業提供市場,還能帶來廉價的奴隸等。
這簡直是一本萬利。
相比較之下的一些可能風險,尤其是政治風險,其實問題不大。
這么多貿易公司,又不是只有一兩家殖民公司,他們不可能一家獨大,更不可能說大到能夠威脅朝廷。
畢竟皇帝早提前打好了補丁,這些貿易公司獲得執照能海外殖民,甚至能得到皇帝和朝廷的壟斷權保護,可皇帝早言明,一些高端的制造業等是不能夠在殖民地建立的,什么造船造武器工,甚至可能造根針,他們都不許,只得進口,他們就是提供原料,有木材資源的就賣木材,有礦石資源的就賣礦石,有農業條件的就搞種植。
反正不讓他們產業升級,更不讓他們產業全面,這樣的后果就是依托大明本土內地,通過進出口貿易,這些殖民地能富,尤其是控制殖民地的貿易公司肯定能賺很多錢,但要說有實力自立,那就休想。
歷史上許多殖民國家,就是對那些殖民地這樣搞的,這種殖民經濟政策,甚至比堅船利炮還要強,使的他們根本脫離不開本土,否則就要倒退幾十年,甚至揭不開鍋。
殖民失敗了,賠的是股東商人們的錢,死的是商人雇傭的員工、傭兵,朝廷并沒損失,但如果他們成功了,朝廷就能從中獲得分紅,還能征稅,還能獲得廉價原料,并增加商品銷售市場。
當然,商人們成功了也會有很大收益,這些殖民地除了能給股東帶來巨大的金錢利益,甚至也能成為那些勛戚豪強們的海外封地,也是對他們的額外保護。
皆大歡喜,合作共贏。
朝廷也搞殖民,但朝廷的殖民模式,跟現放開給貿易公司的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現在放開的這些,也僅是朝廷對外開拓的一種補充。
卻也是對勛戚貴族豪強們的一種安撫補償,既然不讓內地兼并,甚至在政治上有許多限制,總得給他們一個安撫補償,而現在這個補償就挺不錯。
“等實習的時候,我也想去海外實習,日本、朝鮮或是安南、緬甸、龍牙門都行。”
“你怎么不去西伯利亞、殷地、澳洲?”
“那些蠻荒之地,還是算了吧。”
一群人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