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既不希望分封的皇子們將來造反,或是他們的子孫造大明的反,也不愿意關在地方養豬。
他也不喜歡唐朝那種把皇子皇孫全關在京城,養在五王院、百孫院那種做法。
思來想去后,朱以海打算讓漢王吃點苦,給他安排個邊疆之地,劃一塊封地,給予一些有限的兵權,主要給他地方監察之權。
入城之后,朱以海帶著漢王看沙盤。
在日月山的南面,也就是黃河龍羊峽一帶的南岸地區,有一個歸德所,在明初洪武年間,設立了河州衛,下有歸德所等,分兵屯田,歸德共有十屯,屯兵都是從江左淮泗地區遷移來的,后來又安置了一些本地土著。
這個歸德,便是后世的貴德了,也包括了尖扎、貴南一帶,主要就集中在龍羊峽黃河南岸。
歷經近三百年,歸德依然還保留了一些獨特的江左文化,但也染雜了一些夷風,這里漢藏回皆有,既有孔廟、城皇,也有漢傳釋教和藏傳釋教,還有本教寺院,各種寺院多達近百座,有數千僧人,幾十座經堂。
既有屯莊農耕,也有部落牧民。
一直以來,這里都是隸屬大明的陜西,只不過明末之時,這里也一度失去控制,不過如今恢復正軌。
紹天朝把龍羊峽上下游的東岸、南岸地區,新設了一個河源府,西抵大夏河河州城,南抵西傾山瑪曲,后世的瑪曲、碌曲、河南、澤庫、夏河、同仁、臨夏、循化、尖扎、貴德、貴南、同德,全劃入這個河源府。
這個河源府與西寧府、西海府,三個府從甘肅省劃出,劃入青海省,屬于朝廷直接管理的。
這個新設的河源府,也包括和碩特固始汗第五子尹勒都齊的封地,他的封地就是在積石山北的黃河河曲兩岸。
從龍羊峽到劉家峽,這是黃河較為險要的一段,灘多水急,難通舟船,只能順河乘羊皮筏子或是放木排而下。
這黃河南岸地區,南高北地,東部多山多河谷,西部則多是高原牧場。
在宣德時,這片地區的南部,由隆務寺夏日倉活拂-隆務囊索代而治之,逐漸形成了了熱貢地區的真教合一,萬歷年間,黃南地區則由南下的蒙古土默特部洪薩巴圖爾控制。
等和碩特東進,這里被固始汗第五子尹勒都齊控制著,但熱貢隆務寺的夏日倉活拂家族自從明宣宗時受封為國:師起,家族出了五個國:師,萬歷年間,隆務寺更是直接改宗影響力更大的格魯派。
現今主持夏日倉噶丹嘉措如今更是被皇帝冊封為青海八呼圖克圖之一,就主管黃海這片地區。
黃南這一大塊地區,現在既有和碩特的尹勒都齊諾顏,也有夏日倉呼圖克圖,又還有土默特一部人馬,加上北邊貴德、河州一代的明衛所屯兵、移民等,就顯得更加復雜。
朱以海現在要把這一大片地區,設為一個朝廷直屬府,劃歸青海省,這里要駐一個御營駐防協鎮,一個省巡防營協鎮,還要派出知府、縣令等。
同時最重要的是,他打算分封漢王到這邊來。
朱以海打算在貴德南面的貴南,也就是黃河與西傾山之間的芒拉河畔筑一座新城,駐軍、移民,同時分封漢王建藩于此。
貴南比起貴德條件要差些,境內南部是高山連綿、挺拔高聳,是西傾山的一部份,中部是高原灘地,地勢平坦開闊,有一片百多萬畝的內陸沙漠灘地,沙丘連綿、牧草點點。
黃河及其支流沙溝河、茫拉河切割沖涮形成的臺吉和谷地,或寬或窄,相對平坦。
山地、灘地、谷地錯落分布是這片地區的地勢特點,山地宜牧、谷地宜農,臺地可農可牧,依山臨河,在這片農牧交匯地帶,地理位置很重要。
一位親王分封鎮守,有助于讓大明把邊界拓展到黃河南岸和西頃山下。
河源府很大,其精華地帶河州臨夏,東面有積石關、土門關,也有蓮花堡、保安堡、起臺堡等。
朱以海沒把這么大一整個府都給漢王。
“貴德南面這片地區,設貴南縣,朕派人在那里筑漢城和漢王宮,到時整個貴南縣便都是你封地,民政司法稅務這些,朝廷派知縣等流官負責,朝廷也另會派御營、屯鎮等分營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