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不修長城,在河套有三受降城,有橫塞軍有天德軍有振武軍,有燕然都護府有單于都護府有安北都護府,唐朝并沒失去河套。
反之我大明修邊墻,邊墻從花馬池修到清水河,從寧夏到偏關,橫山、靖邊、定邊、鹽池、靈武、寧夏的許多地方都給關墻給擋到北邊,自動放棄了。
而這堵從河套后撤了千里的長城,也并沒有讓大明真正解決邊患。
朝廷現在雖然招撫了鄂爾多斯,但不能就放松警惕,得放眼長遠未來,必須積極進取?!?/p>
朱以海拿出地圖,他指著前套的兩條大河,紅河與大黑河,尤其是大黑河兩畔,這可是最肥沃的前套平原,敕勒川啊。
“先來先占好地,先沿著大黑河兩岸建屯堡村莊,安置移民,然后紅河兩畔,再清水河,然后黃河兩岸。
駐防御營、省巡防營、屯鎮營、團練營、驛卒、官吏,優先授田,一丁授田十五畝,一戶可授百畝,再給一畝園宅地,另外官衙給劃公廨田出租,官員給職田出租,驛站、水營、航運船隊、修船廠、碼頭、學校、河工這些衙門,設公租田,官府統領管理,代為出租,租金用予補貼衙門和官吏、將士、老師們。
朝廷要再設立一筆專款,用于河套移民,朝廷如果能夠在河套站住腳,那西北的隱患也就沒了,甚至西北還能富起來?!?/p>
這里可是塞上糧倉,到時糧草儲備在塞上城堡里,不論是震懾塞上諸部,還是說以后用兵陜甘,這里也能通過黃河水運到寧夏,給陜甘軍隊供應糧草。
“一年兩萬四千戶移民,三年就得七八萬戶移民,一時間怕不容易?!蔽陌仓q豫后問,“陜甘回亂平定,洪吳斬殺五十余萬逆回,又俘虜了小二百萬,是否從中先遷移一部份過來呢?”
“不行?!被实酆敛华q豫的拒絕了。
“那些回回,雖然并不是都參與了叛亂,但現在也不能放松警惕,洪承疇吳三桂他們臟了手,朝廷也要趁這機會把他們打散遷到臺灣海南廣西甚至是遼東去,就是不能留在西北,否則會再跟西邊的回回勾搭上?!?/p>
朱以海不認為那些回回都是壞人,但他們現在信奉的回教,卻讓他們成了朝廷的威脅,所以打散之后,重新編管遷移安置,禁教改習,移風易俗,甚至回漢通婚,禁絕同族通婚,讓他們習漢話拜祖宗尊孔孟,那早晚能同化,仍是一家親。
“陜甘經此回亂后,也是人口銳減,少了二百多萬回回,還死了二三十萬漢人,暫時也無法從陜甘遷民入河套,從山東、江西兩地遷,無地的貧民總還是有很多的,要動員他們遷移,甚至可以將那些貧地的山村整村整族的遷出來,到這邊田多地多,豈不比山里強?”
只要朝廷肯真給政策福利,窮苦百姓當然愿意遷,就好比成化年間那些百姓逃亡到鄖陽山區逃到南贛山區去一樣,活不下去了,跑荒山里去燒荒種地當野人都愿意,畢竟能活命。
以前大明對這種流民是極為禁止的,甚至是不許百姓隨便流動的,最主要就是為了把百姓束縛在土地上,便于管理。
到了中后期更加是由士紳地主掌權了,他們從朝堂到地方上都掌握了話語權,憑士紳優免特權公然避稅抗稅,他們控制著土地,也掌握著工商,自然愿意那些百姓都成為他們的佃戶甚至是農奴,憑特權把那些普通的自耕農都要逼的投獻田地到他們名下寄名為奴。
如果人都跑到大山里去墾荒,甚至跑到海外去,那他們如何維持那套剝削模式,所以說明朝時禁海,也嚴格的控制百姓人身自由,本就是制度上的問題。
是既得利益集團為了維持利益,固化階層而必然的行為,他們可不愿意農民獲得田地,翻身農奴把歌唱。
他們就想著永遠做著上層階級,永遠的享受著特權,憑著士紳身份,別人主動把田地投獻他們名下,給他們交租,甚至把戶口都投到他們名下,投身為奴,讓他們驅使。
明朝太祖成祖兩朝有過大規模的移民,那也是剛剛開國戰后,到了后面,這種移民再也見不到了。
為什么華夏王朝里,同是漢人王朝,秦漢唐都積極拓邊進取,唯獨明代卻是邊疆越來越???
不是蒙古多厲害也不是女真多了得,皆因在土木堡之變后,明朝就瘸了,功勛集團徹底的垮掉了,于是文官集團一家獨大,皇帝也只能靠宦官什么的敲敲打打維護皇權,但卻已經駕馭不了大明這條船的方向了。
大明十六帝,有十一位皇帝沒活過四十歲,也就朱元璋活過了七十歲,活過六十的有朱棣,滿五十的嘉靖和萬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