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快下決定吧,均州若被圍住,咱們可就被斷了去路,徹底被圍住了。”
鄖陽雖然偏僻,但其實卻也是四通八達,漢水往上可通興安、漢中,順漢水而下可通襄陽武昌,經勛西可往關中商洛,經房縣可抵荊州。
往東北經白疊關還可以進入南陽府的淅川,可以進入武關道。
但現在只剩下了兩條路,去淅川或是去襄陽。
本來當初鄖襄都是王光恩占據后降清的,他甚至一度想把南陽也給占了,但后來韃子卻派了宗室巴思哈前來坐鎮襄陽,表面理由是加強防御,解王光恩后顧之憂,實際上就是搶他地盤,擠壓他空間。
均州、谷城等也被巴思哈一點點占去。
王光恩只剩下一個鄖陽,結果在興安兵敗后,高一功李赤心劉體純赫搖旗等大舉進攻,最后把武當山以南的大半鄖陽奪去,王光安只勉強維持著武當山以北的漢水三縣。
這點地盤,養兵根本養不起。
巴思哈還不斷來抽他的血,勛南的高必正,興安的賀珍,還不時的來騷擾,王光恩早就困頓不堪了,他手下的兵將也早就不滿。
如今他們實際上就剩下了一座鄖陽城而已。
要么逃,要么降,沒有第三條路。
明軍一圍過來,根本無法抵抗。
當年王光恩雖然在這里守城抵抗闖軍三年,但如今三天可能都抵抗不了。
······
雖然鄖陽山高路陡,但高必正、王光泰等都是在這里盤踞了數年,早習慣了這邊的地形,他們的兵也大多是本地人,如今轉為屯鎮,分守各地,分田屯守,短短幾年,際遇大變,許多原來的饑民、流賊,如今也都溫飽了,甚至在朝廷的好政策下,還由軍鎮出面給他們娶到了媳婦,娶妻生子,安家落戶。
雖然總體條件還比較艱苦,可起碼有了立身之地,就算是草屋三間,也終于不用再飄泊,三餐簡單,可一家妻小都能果腹。
不用再四處飄泊,不用再忍凍挨饑,甚至不用擔心賊匪亂兵。
溫飽、安穩。
這些屯鎮兵都很感激朝廷,所以集結令一響,都爭相拿起武器趕到屯堡,點到名的興奮萬分,沒點到的甚至很失落。
他們并不怕打仗。
打仗是報答朝廷給予如今的這一切,也是一個不錯的掙錢路子,出征就有行糧,立功、繳獲還有賞賜。
地里刨食雖然安穩,但這里確實偏僻落后,沒有什么額外收入,溫飽之后,大家總想著過的更好些。
勛襄境內多山,卻也有不少河流。
屯兵們嫻熟的扎起木排竹排,利用起這些水道行軍、運輸,進軍迅速。
屯兵們極為積極,都視之為掙錢拿賞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