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說世事無常,這闖賊李自成入北京,卻不多時便兵敗山海關,漢奸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引了韃子攝政王多爾袞入關,一舉奪了北京。李自成惶惶如喪家之犬,倉惶南下。
李自成在定州與清軍遭遇激戰兵敗南撤,再戰于真定,亦敗。
真定之戰還中了箭傷,只得經井陘出固關撤出直隸,進入山西,返回西安。
吳三桂為前鋒,引導清將譚泰,遼撫黎玉田合兵追擊。”
有人高聲叫好,甚至有買茶送餅的,那先生笑著拱手,也有不少人直接賞錢。
說書人身邊一個童子拿著一面鑼走到他面前,向他討賞。
張集笑笑,摸出一枚龍銀放在了盤中。
“說的不錯,不知道你家先生如何稱呼,怎么把這段說的這么清楚?”
“我家先生姓邊,原是米脂知縣邊大綬的師爺,因崇禎十五年時,陜西總督汪喬年下令邊大綬掘毀李自成的祖墳,挫骨揚灰,邊大綬怕報復便辭官返歸河北任丘家鄉,后來闖賊打到北京,他被俘去,我家先生也被一同擄去,當初正是被迫跟著闖賊從北京一路經真定等撤到山西,然后敗逃去陜中的。
我家先生也是如今好不容易從關中回來,身上沒有盤纏,便沿途說書湊點盤纏,大家倒是喜歡聽闖賊的故事,所以先生就把他以前見聞拿來說。”
邊大綬當年在李自成家鄉當知縣,奉令挖了李自成祖父、父親的墳,還聚火燒化,事后害怕報復,就辭官跑回老家河北,結果誰知道李自成很快打到北京,邊也被闖軍搜捕捉拿,只是李自成很快兵敗。
他就被迫跟著一路往西,沿途親眼目睹了闖軍是如何的軍容不整軍紀渙散,暗里罵他們鼠輩烏合,不過邊大綬運氣不錯,他被挾迫著西逃,在山西時清軍追上,擊潰闖軍,邊大綬被救下。
因為以前是明朝知縣,還挖過李自成祖墳,所以打著為崇禎報仇的吳三桂便對他很客氣,還向清廷舉薦。
邊經歷兵亂后,也是對韃子歌功頌德,于是被授為河南修武知縣,在不久前還升任太原知府。
邊大綬做官之余,還利用閑暇,把自己從闖軍中逃脫的經歷,寫了本書刊印出售,叫虎口余生記,就從他挖李自成祖墳挫骨揚灰開始寫,寫他這幾年見聞,尤其是后來如何逃脫,居然還賣的挺火。
張集之前是山西糧道,現在是布政使,當然認得太原知府邊大綬,那也是個貪財、膽小還善恭維之人,能力還是不錯的,但主要用在鉆營上了,兩人甚至還算的上是合作挺不錯的關系。
他一眼能猜出面前這個說書人,肯定不是什么邊大綬的族人師爺,要不然就算當初沒跟著一起逃出,可他從陜西逃回來,路過太原,直接去找邊大綬不就好了。
無疑,這就是個打著邊大綬家人名頭的江湖說書人,講的其實就是邊大綬所寫的虎口余生記的內容。
口才不錯,所以大家聽的挺高興。
張集覺得這家伙雖有幾分江湖騙子可能,但對他口才挺滿意,居然賞了一塊銀元后叫來了,問他愿不愿意跟著自己做事,還開出一月十塊銀元的薪水,那人立馬就痛快的收了攤子,喊他東家了。
排隊入城后,張集沒急著去見土國寶他們,而是到處閑逛,這里瞧瞧那里看看,打量守城明軍,也看巡邏士兵,又瞧城中商鋪里的貨物、價格,甚至百姓的神色。
轉了大半天后,才前往衙門拜訪。
門子處,直接讓新收的那師爺給送上八色點心等,又給了二十塊的銀元門包。
那守門的見這么上路,也是滿臉笑容,十分熱情。
待張集拿出一張名貼,他也是立馬進去通報,還給他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