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既要修黃河,又要賑災民,還要整編御營、京營、屯營、外營,甚至要訓練團練,要剿匪,哪一項都是很大的開支。
軍餉、裝備、打仗的開支。
北伐之初,我們雖只據有浙東一隅,但當時浙東基本完整,較為富裕,我們包袱不大,兵馬也不多,北伐連捷,還能以戰養戰,甚至通過戰爭獲得許多錢糧等。但現在我們不一樣了,臣以為飯還是得一口口吃。
臣也希望能夠馬上就攻入北京,收復兩京十三省,可欲速則不達。
如果陛下能夠再多些耐心,多給些時間,那么不論是朝廷,還是將士們,還是百姓們,都會輕松不少。”
“今年如果少整編幾鎮御營,財政上都能寬裕的多。”
“少打一仗,就能減輕上百萬甚至幾百萬的軍費。”
馬士英覺得如果計劃訂的太滿,又要整編十八鎮御營出來,又要進攻北京,還要攻下潁州南陽,甚至荊襄湖北,還要奪取褒城,進攻關中,實在是任務太重。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他斗膽提出,不妨改進攻北京為羊攻,假裝做勢要攻北京,但虛張聲勢而已。
專心先收復河南,湖北荊襄都可以先放一放,一步步來,一仗仗打,不要同時幾線做戰,哪怕是調外鎮、屯鎮兵打仗,軍費開銷也很大的。
行糧得發,糧草器械得消耗,更別說打仗還得有撫恤獎賞這些都是天文數字。
不如讓外鎮、屯鎮、團練們一邊加緊屯田,一邊加緊訓練,朝廷也可以陸續給他們充實鎧甲武器裝備。
打仗還是得靠裝備更好,訓練更足,實戰經驗更豐富,斗志更昂揚的御營來打。
御營打主力,外鎮屯鎮團練打輔助。
若是羊攻北京效果好,還可以迫的韃子撤兵、歲幣。
“陛下,須得張馳有度,否則弦如果一直緊繃著,很容易崩斷。”
“陛下年富力強,何不再多些耐心,不說十年生聚,只需要年,到時我大明便能徹底碾壓韃虜,收入中原,重回舊都,也不過是瓜熟蒂落的事情。”
朱以海很認真聽著馬士英的話,覺得他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
自己確實有些著急了,本想著是拼一把,現在看來,有些欠妥。
幾年時間,有如今形勢,確實很難得,但也有些到極限了。
朱以海想直接打到北京城下去,倒沒想過跟韃子打一場北京大戰,他原先認定,如果他真能一路北進,那么跟韃子在河間一帶,可能會有一場會戰。
此戰能勝,則可直抵北京城下,到時韃子極可能會退走關外,北京便可一舉收復。
所以關鍵的還是在河北的這一戰,這可能會是韃子最后主力的全力一戰,風險還是挺大的。
“諸位愛卿以為馬卿所言如何?”
首輔文安之直言,“臣以為馬公所言很有道理,先把整編好的御營六鎮調到河南,先攻取穎州,然后再取南陽,再攻襄陽,穩打穩扎。
關外遼東也好,陜甘漢中也好,或是湖南江西,太行直隸都只騷擾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