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不夠,朕可以從內帑中拔一些,也可以從內帑中借一些給戶部,甚至還可以發行債券,而不是做預算打折扣。”
“黃河今年得修,新河道現在一遇雨季,就又成三股,到處泛濫,危害幾十府縣,中原膏腴之地,不能放任不管。”
“還有就是賑災救濟的款項,預留太少了,得增加,無錢無糧,如何救濟災民,如何讓百姓重返家鄉,甚至是就地安家?”
“不把災民安置好,只會損害更多。”
“軍費開支預算也低了。”
朱以海很不滿意,覺得馬士英膽子太小,當然這預算主要還是阮大鋮任戶部尚書時主導做的,也有前屆內閣的意思。
現在新內閣,新總理處,新戶部尚書,朱以海希望能夠重新調整預算。
“御營才完成了六鎮的整編,太慢了,朕希望今年底,能夠完成十八鎮的整編,尤其是這披甲率至少得達到六成。”
“還有各鎮炮標、騎標都要能夠配置到位,十二磅野戰炮、三磅營屬炮,還有騎兵的戰馬,這些都是比較費錢的,不把預算做到位,御營如何完成整編?”
經過先前的一通大調整,皇帝以雷霆手段,把朝中那股收御營兵權的小苗頭給直接掐斷了。
誰也別想奪走御營指揮權,御營只能直屬皇帝。
起碼現在是這樣。
為了握住御營的直接指揮權,皇帝甚至只讓戶部供應部份軍費,他用內帑再解決部份,又仍堅持厘金收入專用于御營。
戶部只出御營三分之一的軍費。
可他們預算的還是太少了。
馬士英再次回到中樞,雖然沒能如阮大鋮一樣入閣,但能重返中樞,并擔任戶部尚書,他其實非常滿意了。
他也知道很多人一直緊盯著他們,罵他們奸臣,可這兩年在江南賣命做事,也是做出不少實績的,當然,也確實又得罪了許多人。
江南本就是東林黨大本營,這里還是皇帝起兵之初的基本盤,大量勛臣元老大臣都出自江南,可馬士英還是頂著壓力,在江南全面推行新政。
一項項,全都是他親自帶頭去督促推行,他也是徹底豁出去了,不怕得罪人,誰的面子也不給。
清理官田,整頓軍屯,開征工商稅,征收厘金,每一項都要得罪無數人。
好在有天子支持,也有北伐的節節勝利,讓他在后方也算是能夠勢不少。
現在剛入朝,就面臨皇帝的不滿。
馬士英也覺得有幾分委屈,還是力諫皇帝。
“陛下,臣以為如今雖然北伐形勢大好,接連收復山東河南漢中甘肅等許多地方,但臣以為山東河南等地,如今情況并不好,連淮南都還沒恢復過來,朝廷收復這些地方,其實是背上了很大的財政負擔。
短時間內很難獲得什么稅賦,陛下又仁愛子民,免這些地方百姓的地丁銀,甚至賑濟救災的力度很大,這就是個大窟窿,朝廷往里面填很多錢糧進去,新收復的這些地方要派兵要派官,治理成本也很大。
臣不反對陛下的這些仁政,只是這確實是很大負擔。
如今既要修黃河,又要賑災民,還要整編御營、京營、屯營、外營,甚至要訓練團練,要剿匪,哪一項都是很大的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