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這番話,其實就跟袁崇煥當(dāng)年騙崇禎五年平遼一樣,都是聊慰圣心爾,也就是順著皇帝的意,糊弄糊弄他。
王永鰲的五千萬貫鈔計劃得到崇禎批準,可謂點石成金。
不僅沒準備金印鈔,甚至還要廢止金銀銅錢的貨幣屬性地位。
蔣德璟實在看不下去了,在崇禎的寶鈔會議上,直接問皇帝,民雖愚,可誰肯以一金買一張紙?
這就像皇帝的新裝一樣,所有人都裝傻充愣,都說看到了皇帝的新衣,卻只有蔣德璟站出來。
為了反對皇帝一意孤行,他還特意上揭貼,對比宋元明三朝推行寶鈔的異同,并警示皇帝不要亂來,他的揭貼公開抄發(fā),希望引起朝野響應(yīng),可在當(dāng)時,居然無人理會。
朝廷正式推行寶鈔,可卻無一個鈔商敢應(yīng)征,因為擔(dān)心朝廷會用寶鈔來換他們的商貨,京城所有的店鋪紛紛關(guān)門罷市。
絕望的蔣也只得請辭,崇禎也毫不挽留,甚至還要治他的罪,認為這局面都是蔣故意拆他的臺。
仍一意孤行的發(fā)行寶鈔,給官員的俸祿用寶鈔代替,還要求市民拿金銀兌換,田地房屋交易等規(guī)定只許用寶鈔等。
僅三個月后,寶鈔依然是一張廢紙,闖王卻已經(jīng)打進了北京城。
蔣離京后拒絕了南京福王的征召入閣,回到老家。
蔣德璟在老家沒多久就見到了紹天朝發(fā)行的銀元和兌換券,比起崇禎那異想天開的寶鈔,紹天朝的銀元雖非足銀,但其成色仍然很高,尤其是制造精美。他們的兌換券也是張鈔紙,可卻不是憑白印錢。
而只是兌換券,可憑券隨時兌換銀錢,特別是交稅等也是完全可以使用的。
到如今,蔣德璟也早適應(yīng)了紹天的龍銀,甚至平時也都習(xí)慣用兌換券,很少再攜帶龍銀。龍銀制造精美,兌換券信用堅挺,從沒有過什么兌換問題。
對比崇禎朝的寶鈔,和越鑄越薄的崇禎通寶白錢,紹天朝的銀元,甚至是半圓、二角一角的銀幣,當(dāng)十當(dāng)五當(dāng)二的銅元,還有紹天通寶等,都在市場上極受歡迎,幣值穩(wěn)定。
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曾記錄,抄獲庫存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伍伯兩。這不是拷掠百官得來的,而是庫存。
這個數(shù)據(jù)造成了很多問題,其實這些不是什么真金白銀,而是崇禎在他滅亡前一意孤行印的寶鈔,最后的瘋狂。
結(jié)果全積壓在鈔庫里,根本就是堆廢紙。
大明寶鈔單位用錠,是從朱元璋開始的,洪武八年起,整整二十四年,平均每年都要發(fā)行寶鈔五百一十五萬錠。
崇禎庫里抄出三千七百萬錠,也頂多是洪武年間幾年的發(fā)行量而已,而一錠五百兩,更是他們愚蠢而又瘋狂的失敗搶錢計劃罷了。
想當(dāng)年朱元璋就濫發(fā)超發(fā),強行規(guī)定寶鈔一貫等于白銀一兩,銅錢一千,四貫鈔等于一兩黃金,值米一石。
可事實上,百姓再傻,也不愿意被朝廷這樣割韭菜啊。
所以洪武三十年,一兩白銀可以買四石米,用寶鈔,卻要十貫,寶鈔實際已經(jīng)貶值了十倍了。
朱元璋不甘心,強行下旨,要求百姓禁用金銀交易,必須用寶鈔,可上繳的財政稅賦,卻又必須要用金銀銅或糧食布匹等實物,還用菜地果樹倉庫驢車等鐘來征稅,只為加速寶鈔回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