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皇帝特開的一科,由各地督撫推薦地方文學詞賦書法好的一批當世大家,入朝考試,考制、誥、詔、表、露布、檄、箴、銘、記、贊、頌、序等十二種文體,并做賦三篇,詩三首,由上述文體內雜出六題,分為三場考試。今年這科是頭一科,要取百人,授予翰林院、弘文館、崇文館、國子監的編修、檢討、中書、行人等。
主要是御選筆桿子。
既為皇帝草詔侍從,也兼為國家整理修訂圖書,并教導皇家王公子弟等。
王朝聘七十多歲了,本來早發誓說不出仕了,但這幾年遭逢戰亂,尤其是在湖南也見到了由亂到治的整個過程后,經歷過逃亡,如今卻也愿意為開太平而出一分力,甚至在他的決定下,整個王氏家族一起遷來東京。
另一個時空,王家在清軍南下湖南的戰亂中,幾乎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而如今他們一家雖遭受過戰亂、叛亂、土司之亂,可好歹一家子還安全。
朝廷其實也數次給王夫子兄弟等授過官,但王夫之拒絕了。
他這次來京,是來考進士的,上一次會試他在湖南打仗,沒時間參加,這次他提前幾個月來,就是要好好復學,金榜題名的。
在京這幾個月,他很少去應酬,原先住在進奏院時,就是因為有太多人來拜訪往來應酬,他才不得已搬到湖南會館。
進奏院是地方在京辦事處,如今省、道、府在京都有進奏院,設有一名進奏官,負責聯絡地方和中央,既代表地方向朝廷報告地方情況,呈遞表文,也同時向地方上報告朝廷情況,傳達朝廷詔令、文牒,甚至是把京城的報刊等寄回去,也負責辦理本地向朝廷的財政拔款、工程批文等事項。
同時,進奏院還是本地官員在京辦事的住所。
其功能還是很重要的,朝廷統一給各地修了這些進奏院,也不用修的多好,新城里棋盤格子一樣一家家修建,其辦事處的進奏官吏和辦公經費,都歸地方衙門負責。
但在京的這些官吏人員,則也要受京師各衙監察管理。
王夫之雖然沒當過官,但他在原湖廣總監軍章曠和湖廣巡撫,以及后來升總督的堵胤錫幕府做幕僚,所以在湖廣其實名聲挺大,其能力表現也是公認很強的。
不過王夫之卻并不愿意過多去提這些經歷,他還是想好好考個進士,然后再正式出仕任職。雖然以現在的情況,考中進士后只要不是一甲的那幾名,其它人就算成績好也只是庶吉士,要入翰林院學習三年。
考不上庶吉士的,又得分出幾等來,好的留京,在部院行走實習三年,然后成績好的留下來做個主事。
另一等不留京的則到地方,先在省里實習三年,然后或留省衙或下縣。
要是實習成績不好,還得往下降。
所以就算考中進去,也還有個漫長的三年實習期,這還是如今紹天朝官缺多,若是跟崇禎時樣,就算考中進士,實習期滿,也得侯缺,有時可能沒個十年都未必侯的到缺。
而王夫之本來早就可以直接出任知府了,因為他雖僅有舉人功名,但在湖廣抗清平亂過程中是有大功的,以期功績出任知府毫無問題,甚至當分巡都可以,黃宗羲張煌言等這些年輕的督撫們大多是如此。
可他還是堅持來考進士,希望能夠再考進翰林院先當三年庶吉士學習。
這三個多月,他搬了幾次家。
后來家里也在東城買了套新宅子,就是人多一時有些擠,他倒干脆還是留在會館居住,以前北京各種會館很多,如今東京也出現了許多會館。
這些會館里,同鄉官僚、縉紳、科舉士兵們居停聚會的會館,又稱試館,這里不是官紳便是士子,工商之人是進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