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防清軍的跑馬圈地、橫征暴斂,加是水旱蝗災,讓山東的人口不斷逃亡。
好在濟南是不戰而下,雖然宣大兵屠了滿城,可畢竟也放了外城百姓出城,也算保了七八分元氣。
曾經的山東,兩千人左右的小市鎮,五千左右的普通縣城和中等市鎮,一萬多人的小府城和大縣城,兩萬多人的大府城和中上等市鎮,五萬人的省城,還有十萬人口以上的全國性商業城鎮。
而現在有的縣城被水淹沒沖毀,城都沒了。
有的市鎮、縣城,甚至府城因兵災戰亂,也成了空城死城。
好在大明光復了濟南。
現在整個山東,僅剩下了皇帝的老家兗州還被譚泰等萬余韃子困守著。
皇帝早已下旨,仍打算按濟南的戰法對付兗州譚泰,以盡量減少傷亡損耗。
御營的整編也在繼續。
已經完成了丘,第二鎮勇衛鎮,駐德州、臨清。
第三鎮駐泰安、東平。
現在圍兗州的部隊,將整編為第四、第五鎮。
金吾騎兵、神機炮兵,分拆各鎮,不足的從其它鎮抽調。
城南。
宣大軍營地。
三千宣大兵戰后不僅沒少人,反而多達五千余人,報到御前,皇帝倒也不稀奇。宣大兵屠了滿城,然后到處洗劫,天明后投降。
其實還是損失了有幾百人的,只不過天黑混亂,許多綠營、鄉勇等也趁亂加入他們,事后,楊捷等也是毫不客氣的把這些人都收編為部下,管他原是提標還是撫標、道標的又或鄉勇的。
都是想著手底下多些刀槍人馬,也多些籌碼。
誰知道皇帝對宣大兵的處置是軍官留用,派往東京學習培訓,士兵拆分、遣散。朝廷也不在意他們多了兩三千人,都當做宣大兵處理,反正都參與了戰斗,也算有功。
他們殺了幾千人,搶了許多財物,還奪了一座城,皇帝不究他們濫殺之罪,也還給予賞賜,但搶奪的財物、軍械等則都收繳了。
對于這處置,其實宣大兵很不滿,有些人還想鬧。
但皇帝派御營圍住他們,然后把軍官都調離。
不奉旨聽詔的,就得考慮后果,不僅不會保留官銜,甚至還可能當成叛逆,所以楊捷和姚啟圣親自勸說下,最后哨總駐以上軍官都離開了。
剩下的五千來兵,給他們分成了幾個營。
然后楊捷還帶親兵親自捉了十幾個鬧事的砍了腦袋,傳首諸營,又把一百多個鬧的較厲害的拿箭插了耳朵,五花大綁游營,最后直接開除遣散。
該給的二十塊銀元沒少,另外兩塊遣散費也給了,剝的只剩下條短褲,被趕出軍營,任自謀生路去了。
剩下的被震懾住,也沒人帶頭了,也不敢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