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縉明等明顯也是知道淄川那邊的情況的,所以把這冊子上呈后,又表示他們愿意把過去章丘縣稅賦欠繳、地方官府虧空,全都包了。
他們這些士紳地主們承擔下來,補齊。
甚至過去墾荒后未申報登記的田地,一些無主地,還有王莊、官田、軍屯田等等都會主動清理上報。
這滿滿的求生欲望。
之前韃子已經對章丘搞過一次奏銷清繳了,他們也咬牙補繳清算了,現在又來一次,但卻是主動的,畢竟淄川那邊的事情,說清楚也不清楚,各種傳言都有,現在大軍云集,誰知道會是怎樣。
主動點吧。
朱以海拿出個折子,對跪在地上的章丘一眾人道,“朕這里有份也有個數據,章丘總耕地一百一十七萬畝,其中水田五千余畝,水澆地七十余萬畝,旱地二十五萬余畝,園地有二十余萬畝,林地有六十余萬畝,草地還有一百多萬畝”
“章丘六個鄉,擁有的耕地數量都是很多的,是重要的產糧大縣?!?/p>
“另外本縣鐵礦、煤礦等眾多,各種冶鐵等作坊也多?!?/p>
面對皇帝拿出來的數據,李縉明心頭大震,他是本地大戶,對于縣里的實際情況當然很清楚,畢竟李氏家族也有許多人在縣衙執掌六房,真正的一手數據他都有。
韃子拿著萬歷末年的盯田數字征糧,其實問題很大,根本不準確,但韃子不關心這個,只是要征上稅賦去就行,不夠就加征。
具體的是下面人自己想辦法搞定。
可現在紹天帝說的這些,尤其是這個田地數,跟他掌握的基本上一致,精確到各種田地的準確數字。
他敢肯定,絕對是有人把縣衙掌握的真實數據拿出去報告了紹天帝。
還絕對是縣衙里有比較重要地位的人,起碼也是典史、六房書吏這樣的人。
掌握著真正準確的田地數據,就意味著能精準的征稅。
皇帝的這個數字,里面有歷年墾荒未報之地,也包含各種王莊、官田、軍屯等,總數字就是這個。
皇帝還告訴他,章丘的地可以折算成標準稅畝九十二萬余畝。
那么按現在新的地丁銀稅率,總共就是二十二萬多石糧。
而之前萬歷朝的這個稅額,是七萬多兩銀,兩萬多石米,若是按現在一兩多一石糧,折算下,萬歷朝這個大約不到現在的一半。
當然,萬歷朝時糧折銀,一石有時只折四五錢銀,七萬兩能折算到十幾萬兩銀子,倒也差不多。
可以前還有附加火耗這些,現在卻是全部了。
“過去的那些陳芝麻爛谷子的爛賬舊賬,也就一筆勾銷了,今年的地丁銀也一并免除?!?/p>
“從明年開始,就按紹天新法征收稅賦,按這九十二萬稅畝征收二十二萬多石地丁糧本色,”
田賦丁銀從明年才開始征收,但是工商稅、厘捐、鹽茶煙酒專稅、礦產稅、契稅等卻要從明軍光復章丘日開始征收。
李縉明等有些不敢相信,還是表示本地士紳地主們都愿意承擔過去的欠繳虧空等。
“你們真要有這個心,就學習一下淄川,在地方修建義倉,捐些糧到義倉里,災年救濟饑荒,平時幫扶孤寡,士紳聯合管理,縣里呢派一二人協助,把賬目按時公開,這樣就很好了?!?/p>
淄川開了個頭,畝捐二升為義倉糧。
已經被皇帝認可稱贊,所以現在也成了個標準。你有錢可以捐更多,但有地的最少畝捐二升,這不是稅,而是地方義舉。
朝廷也不用這筆糧,僅用做本地救濟災荒幫扶孤寡之用,縣里也不直接管理,只是派一兩人協助監管而已。
這樣一來,就相當于大家存了筆公共救災積金了,取之于民還是用之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