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過境,采買也不易,淄川還算是當路的大縣,可三鎮人馬聚集在縣里,兩萬人呢,雖不全擠在縣城,但能采買到的也有限。
所以也就是把平時的蒸餅改成了白面饅頭玉米窩窩,再配上肉蔬一鍋燉的湯,已經很好了。
金吾鎮的騎兵們對這伙食很滿意,大家每人端了一盆堆高高的饅頭、窩窩,又打了一大盆的湯。
湯里有幾塊肉,一些蔬菜。
他們非常滿意,吃的很高興。
“咱們行軍在外,條件有限,要養力氣,得吃飽,但吃好卻難,一般也就是蒸餅配咸菜,就算是咸肉也都是限量供應,不是天天有的。如現在這般,能夠駐扎城鎮,采購到新鮮的肉蔬,甚至能買到糧做成白成饅頭,都是非常不易了。”
對于張二牛這樣的老農民來說,這金吾鎮士兵的伙食非常好,起碼也得跟農忙時地主家請人干活時一樣了。
收麥割稻耕地的搶農時重勞力活時,地主家請人干活,也得吃飽,還得有肉,雖然地主們會買些下水阿豬頭豬頸這些便宜肉,但量是有定數的,少了大家不滿意,就不會下力氣,所以地主們平時自己可能舍不得吃肉,這個時候也得舍錢買肉。
張二牛是自耕農,家里有十畝地,平時一天兩頓,一干一稀,到了農忙季,也要割肉或煮雞蛋吃,還得吃三頓干的,不吃飽沒油水,根本抗不祝
金吾鎮的饅頭個大好吃,張二牛大口吃著,非常滿意,那窩窩頭也挺好吃的,都是玉米面兒,沒摻其它雜。
吃個饅頭,再喝幾大口肉湯,那個鮮美埃
底層出身的這些代表們,都吃的津津有味。
倒是如高瑋、王士禎、蒲槃、張中發這些士紳大賈們,誰家不是田地數千畝,甚至還有礦山、作坊、商鋪,誰家不是家財萬貫,平日里不說錦衣玉食,但誰還會吃窩窩頭埃
更別說這一鍋亂燉的肉蔬湯,在他們看來也太亂來了,根本就串了味。
他們不是進士就是舉人,有的還是一方有名的書法大家、詩人,有才還有財更有名,這些伙食,他們還真有些吃不下。
但看到皇帝朱以海居然也一手窩窩大口咬,一手端湯碗,不時吸溜幾口美滋滋的樣,他們很難相信這位能吃的這么高興。
畢竟朱以海又不是朱重八,并不是貧民出身,更沒當過和尚乞丐,這位出身就是郡王之子,后來父親還承襲為魯王,他也跟著封鎮國將軍,再后來又封魯王,要說三十歲的天子,那也是含著金湯匙出身,錦衣玉食慣的,可現在這樣,真讓他們驚訝佩服。
“大家都吃,待收復濟南,到時朕與將士們在濟南城下慶賀,犒賞大家。”
明軍平時也會有犒軍的。
大致是十日一犒,平時吃的簡單,但犒賞時名義上每人能分到一斤酒和一斤煮熟的肉。
而朱以海提高軍隊伙食,要求軍隊平時駐扎訓練,每天起碼三頓,要保證一頓里有肉,起碼得一人二兩,三天得有頓加餐,標準就是一人得半斤肉。十天犒賞一次,一人得有一斤肉。
御營是職業兵,常備兵,訓練量大,要求也高,所以必須得保證一定量的肉食供應,否則吃不消。
出征在外,就難以保證了。
行軍時蒸餅為主,緊急時還只能吃炒面。
現在這臨時駐扎,能吃上肉蔬湯,確實已經算是加餐了。
御營士兵們,平時十天要犒賞一次,但也經常會搞一頓憶苦思甜飯,憶苦思甜飯很難吃,一份粥一份窩頭。
粥由野菜、米糠、紅薯、菜葉等煮成粥。窩頭則是用玉米面、山芋干、麥麩、稻糠等蒸成窩窩頭。
沒有一滴油。
這玩意吃一頓,燒心還屁多,既噎喉嚨還不好消化。
但偶爾吃一頓,順便坐一起憶苦思甜,體會來之不易的現在,也確實很有教訓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