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要征本色,就是直接按畝征糧。
但可不是簡單的征糧這么簡單。
之前已經(jīng)定的折銀標(biāo)準(zhǔn)是畝征一兩,丁銀二錢二,還有各種耗費等,最后是一畝一兩七錢四,這其實已經(jīng)是學(xué)南方攤丁入畝的做法了,但卻又增加了耗羨等在內(nèi)。
今年說是征糧,但不是按以前說一畝征多少糧,而是按去年征的這個一兩七錢四來算,本來去年是一石銀折銀一兩。
張集打算先把這一兩七錢四,折成糧,按低價折,折成一石七斗四升糧,實際上現(xiàn)在根本不可能有一兩一石的糧,山西糧價起碼也得是三兩一石。
但他就按一兩一石先銀折糧,所以一畝得繳糧一石七斗四升。
但是,所謂本色征糧,也是假的。
張集先把地丁銀折成實糧后,再又要求百姓按市價折銀上繳,先前一石折一兩,現(xiàn)在市價定的卻是一石折銀三兩,這轉(zhuǎn)換一下,原本一畝繳銀一兩七四,現(xiàn)在就變成五兩二錢二分了。
翻三倍。
但這還沒完,因為張集要的是糧,糧更值錢。
所以跟去年一樣交銀子還沒完,他會把弄來的銀子再向大戶、糧商,百姓攤買,一石糧給二兩銀子,還要短一錢。
百姓糧折銀,五兩二錢二一石,從百姓那買卻是一兩九錢一兩。
前面從百姓手里賺了三倍差價,現(xiàn)在還要再賺上一筆。
這腦子是挖空心思了。
買回來的糧食,部份運繳京師,部份供給軍糧,還有部份由兵銀采購,給軍中價格又是五兩一石了。
反正為了撈錢,張集無比瘋狂,膽大包天。
可上上下下都為他打通關(guān)節(jié),一起分錢,自然一起掩飾。
不過貪婪的張集可不知道什么叫見好就收。
他暗地里還膽大包天的跟明軍做起交易。
聽說山里來了朋友,便親自招待。
這山里來的朋友,其實就是從太行山里來的,是大明天津總督土國寶的外甥楊國海。
兩人去年就偷偷的勾搭上了。
楊國海向張集販賣私鹽,張集向土國寶賣糧。
換來的鹽,在山西等地出手,又賺一筆。
“這次楊兄帶來多少鹽來?”張集笑問。
“五千石鹽,就在井陘娘子關(guān)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