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江西、淮西的我軍,可以小股掃蕩韃子堅城外圍就行。”
現在已經是八月,朱以海有長期圍攻的準備,褒城、鄖陽就算圍到年底,甚至圍到明年初都有可能,圍城也是比直接強攻勝數大,傷亡小,但對后勤補給的要求更高。
“今夏、秋河南都先后起蝗災,尤其是春夏時河南又發大火,導致災情嚴重,好在各地積極防范,蝗災總算沒有蔓延太大,但山東、淮南等地,也是糧食減產不少,朝廷要及時賑災救濟!”
仗打到現在,其實不論是清軍還是明軍,都有些打不動了。
不過對于明軍來說,是形勢越來越好,只不過背上了淮南河南山東等地負擔,得源源不斷的往里填坑,消耗了很大的戰爭潛力。
但這坑不填又不行,不把中原這坑填起來,明軍也無法跨越中原進軍黃河以北。
韃子比明軍還慘,他們江河日下,前期的戰略失誤,加上大明中興氣象后,各地反抗越來越多,韃子的對策就是屠殺威懾,然后經濟上圈地、投充,加征等掠奪,這些政策都讓韃子現在不得半點人心。
韃子各地救火,到處sharen,橫征暴斂以維持,但誰都知道,韃子八旗戰斗力雖然還很強,但已經救不了他們了。
從河西到遼東,從北直到河南,韃子沒有一寸安穩的土地。
他們的戰爭資源越來越少,就算是八旗也撐不住的。
一個漢中,他們就陣亡一萬多人,光是這撫恤費加燒埋銀子,就得上百萬兩,更何況損失了漢中這么重要的地塊地方。
去年,韃子徹底的丟失了隴右、河西、漢中,以及鄖陽,河南也只剩下一個南陽和一個汝寧,加上半個山東,遼東丟了小半,遼西也不安穩。
現在的情況,其實朱以海都不需要急,只要維持住現在這個態勢,自己有個安穩的后方,可以恢復生產,積蓄力量,會一天比一天強。
而韃子卻疲于奔命,連八旗的丁糧,百官的俸祿都會發不出。
朱以海又拿起那份塘報,“這份塘報七月底由漢中發出,六百里加急,專人沿途水陸換乘送來,也用了十多天,有些慢了。”
宋之普解釋,“塘報從漢中過來,是先沿漢水而下至鄖陽,然后再南下夷陵,再經長江抵南京,再出海乘船北上青島,又沿膠萊運河至萊州再到奉天,確實繞了不少遠路,主要還是鄖陽和襄陽、武昌幾地還在韃子手中,要不然直接沿漢水到漢口入長江,再至南京過來,順流而下要快很多。”
朱以海點頭。
“自崇禎年間,裁撤天下許多驛站以來,驛遞這塊確實已經毀壞不通,所以朕以為,是時候重建驛遞網絡了。”
皇帝此言,引的大臣們一時不好接話。
有人曾總結過大明三大弊政,衛所、宗藩和驛站。
明朝宗藩和衛所耗費的錢糧之巨不用說了,而驛站居然能跟之并論,可知道不簡單。
而崇禎大規模裁撤驛站,驛卒李自成失去工作,然后造反,最終還打進了北京城。
大明的驛站讓人一言難盡。
地方上百姓苦驛站之累,要應役、要攤糧攤銀,朝廷也苦驛站的巨大負擔。
這確實是個天坑,萬歷年間曾經改革過,但到崇禎年間仍是十分嚴重,御史上書說驛遞一事,最為害民,今天下州縣困于驛站的約十之七八,而驛站用于公務的僅十分之二,用于私事的占十分之八。
最終崇禎下旨精簡,一年省了六十八萬五千兩,結果把崇禎朝省掉了。
驛站惹出了李自成這樣的反王,卻又確實是三大天坑之一,如今局勢漸好,皇帝說要恢復驛站,大臣們也是一時不知道如何接話,因為這坑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