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怎么看此事?”
大臣們都十分興奮,“張獻忠敗亡,也算去除一心腹大患,招降他的四個義子,沒什么必要,不如直接授他們個虛職散銜,召入京中安置,其余西軍都遣散好了。”
“臣倒覺得西營留下一鎮,倒也不是不行,現在韃子在褒城鎮還想負隅頑抗,戰斗還沒結束,正好讓他們參與圍攻。待戰后,看他們表現,是轉為屯鎮,還是設外鎮,都可以。”
對西營,沒有幾個人有好印象。
張獻忠給人的印象就是叛服無常,尤其是最后這兩年,亂殺無辜,這種人敗亡,那是死有余辜,大家恨不得拍掌稱快。
現在就剩下這萬把人,直接解決了以除后患。
當然,現在韃子還沒趕走,李定國等愿意投明抗清,對朱以海來說,這自然也不是壞事。
張獻忠敗亡了,西營也幾乎打光,但就算剩下的這點人,也還是不能小瞧的,歷史上張獻忠是在南充鳳凰山敗亡,隨后張可望四兄弟殺了皇后和汪兆齡等人后,取得西營控制權,一路往南打。
明總兵曾英等還想趁機滅了西營,結果曾英反倒被殺,明軍大潰,西軍奪取重慶,然后繼續南下,一路打下遵義,最后見四川殘破,且西營不得人心,清軍又追的緊,便干脆南下云南。
他們謊稱是沐天波妻子娘家人,來協助平亂,結果最后鳩占鵲巢,搶了云南,后來還宣布支持永歷朝廷,成了明軍。
當然,大西國主張可望等其實也不過就是借大明的這個招牌,聯明抗虜罷了,在清軍的壓力下,才表面上做明臣,可就算如此,張可望也是一直想著控制朝廷,把永歷當成漢獻帝,自己做曹操罷了。
后來大西內訌,張可望降清,也沒什么意外。
現在張獻忠死了,四人受招安。
朱以海要如何處置他們,這讓他細想了許久。
“朕之前也再三強調,只要肯抗虜,那都應當團結。張獻忠還在時,朕也是封王以待,如今他兵敗身死,以往的事就不說了。”
“賜軍號順義,兵額五千,以李定國為總鎮,孫可望為總監,劉文秀為副總兵領左協,艾能奇為副總兵領右協,
朕聽說李定國之前與朱鵬飛義結金蘭,朱鵬飛是朕第四義子,既然如此,那便賜李定國國姓,朕收為第五義子,希望他能夠帶領順義鎮,保家衛國。”
“等收復褒城鎮后,陜甘行營移駐漢中府,順義鎮駐階州。順義鎮家眷,也可安置階州各地,其余丁等可設為屯鎮,分田授地,為國戍邊。”
“賜朱定國安西侯,孫可望為平東伯,劉文秀為撫南伯,艾能奇為定北伯。”
皇帝的這個安排,朱大典聽了都深為佩服,這是下釘子啊。
四義子本來孫可望是老大,而且聽說孫可望向來就是張獻忠欽定的繼承人,而且也很有謀略本事,李定國雖然勇武能打,但比較年輕,資歷功績都不如孫可望。
可現在皇帝卻硬是以李定國曾經跟皇帝四義子朱鵬飛拜過把子為由,強行由李定國為義子,然后授封他為順義鎮的總兵,讓孫可望這個老大做總監,一個副職。
連封爵上,都刻意制造矛盾,朱定國封侯爵,孫可望三人卻封伯爵。
本來四個都是張獻忠的義子,結果現在李定國卻成了朱以海的義了,直接給劃成兩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