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以海自起兵后,對宗室也是幾經調整待遇,如今更是頒宗室法,五服之外皆不為宗室,不封爵授祿。
因五服內無人,才特旨保留了三十一位郡王。
衡王、桂王皆降為郡王,而靖江王義陽王都直接除爵了。
除降爵奪爵外,就是對這些宗室的產業,宗室法也有新規,就是削除這些五服之外的皇親的經濟特權和法律特權。
具體做法就是收回他們的莊田,每丁保留三十畝,但以后也與民田一體起科。超出的田地,朝廷收回,然后適當的給予一些補償。
不僅是這些五服外的皇親,就是之前如徐達后人等這些勛戚因為降清等,也都要沒收田地。
基本上跟韃子對待明朝宗室勛戚差不多。
不僅田地收回,房屋商鋪等不動產也僅保留住房,其余的沒收。
之所以這樣做,自然也是資源的重新分配,特別是田地,朱以海可不愿意讓他們繼續占有大量田地。
如魏國公等這些享受了二百多年福利的勛戚,在大明要亡的時候,可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救國勤王,投降的比誰都快。
留著做什么。
除非是起兵抗清或起義勤王的,朱以海才會視功績保留他們田地財產等,否則一律是要重新分配的。
如誠意伯劉孔昭雖被罵奸臣,但他對朱以海是從龍功臣,不僅沒奪爵,還升為誠意縣公。
這個宗室法一出,引起的爭議還是挺大的。
尤其是宗室,底層宗室倒無所謂,甚至覺得還挺不錯。雖然說從萬歷年間開始,其實已經慢慢放開了宗室禁制,允許科舉做官等,但開禁較小,絕大多數底層宗室都是處境悲慘。
所以他們對現在的新宗室法挺擁護的,因為就算降為皇親,可也能獲得一筆安家銀,甚至有老人小孩子的還能得到一筆口糧補貼,他們還能排隊,等分田地。
雖比不上御營戰士一人三十畝地,而是先每丁分兩畝地,但好歹也能分點地不是。
真正反對的還是那些大藩,親王郡王以及將軍等,他們多少條件還是較好的,各地宗藩的田地大多在他們手里,甚至一些公主們家里也有不少田地。
比如萬歷帝和王皇后嫡長女榮昌公主,韃子進京時,她六十二歲了,三個兒子都死在闖軍入京搜刮中,韃子入京后,她還有一個兒子和十三個孫子,眷屬百余人,她名下在順天、保定、河間三府就有三千七百多頃莊田,這可是三十七萬畝地啊。
她在京時,曾請求韃子給她保留一半地,或賜還三之一。她在京還有大房十余所,也被清軍占去。
她的請求并沒得到允許,被搬去了郊外荒村,多爾袞開始表面答應說讓部份莊子繼續給她交租,實際上根本不可能。
后來多爾袞更是把她與崇禎妹妹寧德公主一家等一些在京公主全給送回南邊,她們在北方的田莊財產自然全沒收。
衡王在青州傳了七代,弘治年初封時,就在壽光等地,賜田一千二百四十頃,其后不斷奏討侵占,使莊田增到七千多頃,正德年間,又奏討四百八十頃。
到嘉靖年間,因山東的德王、衡王、沂王、魯王等藩兼并侵占田地嚴重,御史清理,發現衡王府合法擁有的賜地是一千一百七十頃。
他們通過更改縣冊籍而混占的土地,折成二百五十步一畝的官畝,實際為兩萬余頃,東相當于西南北闊長二三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