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王永鎮、武大定都往蘭州方向退,賀弘器、米喇印等往隴山一帶移動,守住隴山一線,防止吳三桂趁勝西進,要依托有利地形,阻擊吳賊,切記暫時不要過隴,別去關中也別去陜北?!?/p>
在總理處這個如今全面協助皇帝處置軍國重務的堂上,朱以海乾綱獨斷,重新調整部署。
雖然秦晉大起義失敗了,但這輪起義給韃子的打擊也不小,直接殺死的清軍也有一兩萬人,其中八旗幾千,另外前后攻下幾十個州縣,尤其是山西,幾乎全境被攻破過,錢糧輜重,地方秩序都被破壞。
許多降虜的漢奸,包括那些晉商的分號商鋪,這輪也被嚴重打擊。
山西陜北經此一亂,也已經再次打殘,特別是韃子的血腥屠殺,更加導致民生經濟的嚴重破壞,沒個十年都別想恢復。
韃子這是自尋死路。
所以接下來,明軍也不用再往陜西和山西進軍了,先打河南,再攻山東。
陜西雖然清軍兵多,但沒有錢糧支持,他們也難長久,現在對峙駐兵越多,后勤壓力越大,最后他們自己就會堅持不下去。
就如歷史上清初一開始攻入四川貴州等地后,就因為戰爭破壞過于嚴重,得不到錢糧補給,最后不得不班師撤退,從順治到康熙,打了很多年,才最終在西南站住腳。
對于皇帝的這個安排,不論是宋之普還是劉宗周又或是洪承疇等都表示支持,河南現在倒是越發的有利朝廷,眼看著瓜熟蒂落了。
這時再加把力,也是當然的。
不過這也不意味著要全面攻打河南,比如御營現在就還在整編中,邊打邊整,以打代練,控制著戰事規模,特別是駐淮南一線的御營。
這里被韃子毀壞嚴重,明軍也要重新安定恢復民生,招聚流民恢復生產,甚至是修復城池,修復被毀壞的淮河堤等,否則后方不穩,也容易出事。
所以主要還是用河南的這些本地勢力,讓他們立足本地,再加上明軍支援的一些武器加一些小股精銳配合,跟韃子打。
事情討論的很積極,沒有出現什么較大爭議。
最大原因還是皇帝握有決策大權,更因為皇帝對大局有較好的把握,不會如天啟、崇禎等皇帝一樣,自己對局勢搞不清楚,大臣們左右爭議,夾帶私貨,皇帝也分不清情況,難以決斷。
“自朝廷遷至此后,朕現在都親自朱批,劉朝也數次向朕請辭代批朱紅之權,朕思來想去,覺得確實也無需代批。”
皇帝的話,大臣們聽的心中震動。
內閣票擬、司禮監批紅這種內外朝制度,形成已久,也一直是微妙平衡,不過當今天子起兵之后,那就是乾綱獨斷,處處洞若觀火,既勤政又了得的皇帝。
以前領兵在外,司禮監還奉旨代批,但現在皇帝都是親自處置題本,司禮監確實沒必要再代批。
當然,這里其實也涉及到更核心的問題,就是皇帝處處攬權親政,不隨意的下放權力了。
特別是下放給太監。
這對殿中的大臣們來說,這是好事啊,尤其是如劉宗周這樣的大臣來說,以前跟閹黨斗,求之不得呢。
“朕觀看歷朝制度,打算重定宦官制度?!?/p>
“朕將規復舊章,不以手筆費朝典,不以內侍典兵權?!?/p>
“不再用太監統兵,也不用太監監軍。”
“不準太監擬詔,不準太監議政,不準推舉與干預官員任免等事務。”
“嚴格控制太監數量,不得隨意超編,太監最高不得過正四品,每個宦官只允許收養一子,以充繼嗣,且必須是年滿三十且無養父者,才可收養,并須上報有司備案?!?/p>
皇帝把早就謀劃多時的太監改革計劃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