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表示,結果兩萬兩就用光了。
臨了還又借三千。
但張集倒是不慌,做了十幾年官,送禮也送出經驗來了,這點銀子算什么,等到了山西,還得照例再借上一筆銀子,總督得送八百兩,巡撫得送六百兩,另外這些都統啊總兵啊等等,那也都是要送的,還有布政使、按察使、巡按等,每個大小菩薩都得拜到位。
到時少不得又得幾千上萬兩銀子撒出去。
但是這不過是本,只要糧道這位置坐穩,主管山西一省糧食,不說一年弄個二十萬,小十萬是隨便弄的,到時里外里刨去成本,總還能落個五六萬兩銀子的。
要不說千里為官只為財呢。
這還只是明里收入,算是半合法的,若是要貪污,那可就沒邊了。
當然,如張集這般聰明的人,也不會亂伸手,這種陋規啊之類的灰色收入弄一弄就足夠了,細水長流嘛,真的直接亂貪污,可是會掉腦袋的。
官員們全靠這些陋規收入了,京里有冰敬炭敬別敬等,地方官員呢有三節兩壽,這都是傳統了。
他聽說現在老家那邊出個圣人天子,居然不僅給官員提升俸祿,還搞出了什么養廉銀,據說一個總督直接給兩萬兩銀子一年養廉,縣令有的給一千,有的給兩千的。
然后據說禁止這些陋規俗禮,收陋規就視為貪污,抓的還挺嚴。
張集覺得這皇帝怕不是有毛病,這種東西也管,那天底下誰還當官?
人家攝政王多爾袞身為皇父攝政王,大門口收個門敬,一年就收了幾十萬兩銀子,妻妾們還收妝敬,逢年過節有節敬,各種喜事有喜敬,人家攝政王都不禁止這些,為什么朱以海非要禁止這些?
他難道想跟他祖宗朱八八一樣,要殺盡天下貪官,可他殺的過來嘛?
不過聽說火耗歸公,火耗養廉這些,他又覺得挺有創新的,大清若是也給官員們增加這筆養廉銀多好?
聽說那邊不設督糧道,而叫糧食廳水利廳什么的,糧食廳還是個從三品,每省設一個廳長,據說養廉銀是五千兩。
若是讓張集當個督糧道一年只給個五千兩補貼,他是絕對不愿意干的。可如果各種陋規收完,還能額外再拿五千兩養廉銀,甚至俸祿再提一提,再給點職錢什么的,他額外的幾千兩收入不要白不要嘛。
現在糧食這么貴,征糧的時候隨便加點耗羨,都不得了,若是再弄點糧出去賣黑市,就更能大發,就看膽子大小了。
京城米價都超過十兩一石了,張集心里暗暗打算,等到了那邊,一定得弄點糧食到北京來賣,當然,這種事情,他也知道他一個糧道也弄不了,到時肯定還是得跟總督、巡撫們一起弄,甚至還得有八旗的王公,甚至京里的尚書侍郎們參與才行的。
事情參與的人越多,這錢賺的就越踏實,就算拿不到大頭,可他占著這位置,也一樣能分到不少。
當官不想著撈銀子,難道想著為民服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