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他所知,其實御營自己到現在都沒完成全披甲率,披甲率還不算高,戰兵僅達到三成半的披甲。
皇帝拔他兩千兵,結果卻讓他們全披了甲過來,自然是對這個義子的大力支持。更別說鳥槍火炮這些,雖然御營的戰營步兵里一哨有八隊,編兩隊鳥槍兵,兩隊抬槍和一隊炮,但實際上很多營,都只有一隊鳥槍,其它用弓箭甚至是長矛、刀兵替代的。
但給他的四個營,卻完全是按最標準的裝備來的。
現在居然還有額外的兩千套棉甲。
朝廷現在占據南方,財稅這塊也還不錯,但打造火槍板甲火炮這些,需要的不僅僅是錢,還有各類物資和工匠。
就如一件甲,一件老式的紫花布甲,就是外面布里面鐵甲片的暗甲,傳統連盔帶甲造價四兩白銀,這種甲一套二十多斤。
算是相對落后了的布面甲,而棉甲是把鐵甲片包在棉片里面,外面又有布面,因此更精良,穿起來也舒適,不會冬天冰涼夏天火熱。
這種棉甲,造價達到八兩,重四十斤左右。
生產這種板甲,需要的不僅是銀子,更需要的是上好的鐵料、煤炭、木炭,以及藍棉布、棉線、絨繩、生漆等材料,材料費大約是六兩,工食銀二兩多。
戰亂導致許多軍工原料供應不足,原料價格上漲,這是影響板甲生產的最重要因素。
而大量生產,還需要足夠的熟練工匠。
朱以海在各地興建軍工產業,到處招收工匠,采購原料,雖然規模大,通過集采把價格打下來不少,甚至采用一邊招募工匠,一邊自己培養的方式,甚至用上了流水線等模式,提高產量,但最大限制,還是原料供應。
御營披甲率提升緩慢,一來是對棉甲生產要求高,高標準高質量,二來就是原料老供應不足。
可皇帝仍然還能給他配齊兩千人的甲,還額外調了兩千套,等于給了四千套,這真的就是在按行營標準拔付了。
更別說皇帝還又給了二十萬銀元,這足夠歸德鎮差不多一年的軍餉。
四營戰兵外,還額外給一千支鳥銃,百門小炮。
這一回到河南,那還不立馬成為最精銳的一支兵馬?
原本那些被調到河南去的御營兵,接到調令很不滿意,甚至不愿意接受,但后來看皇帝對朱忠義如此厚待,他們也慢慢改變態度。
尤其是許多調去的軍官,基本上都是升職去的。
哪怕是普通士兵,也都給他們升銜,甚至額外給筆賞錢。
皇帝調去河南的這支人馬,本身就不是什么御營載汰的,而是各鎮中精選出來的,因為朱以海對他們寄以厚望,是要做為挺進中原的先遣隊的,現在雖頂著歸德團練的名頭,其實就是御營河南行營。
大營里歡聲笑語。
大鍋里開始燉大骨頭湯,紅燒豬蹄,炒肉片,燉酸菜,就如同過年一樣,來自各鎮里的兵,組成了這四個營。
等到了河南后,他們還會以這四個營,再與紅槍會混編,到時會是八個營,十個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