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時,治災先治吏,
戰爭時,治國先治軍!”
“要治軍,先要厚賞!”
“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這是世上從沒有過的道理!”
皇帝一番話,說的劉宗周這個炮王都沒法接。
張了幾次嘴,最后還是閉上了,是啊,只談犧牲,不談待遇,那不是耍流氓嗎?劉宗周最重道義,此時也張不開這嘴了。
“不說比韃子待遇更好,起碼不能讓咱們的士兵還不如韃子!所以朕不但不會削減他們的軍餉,甚至還要再提高一些!”
“之前,我們的將士們實際上一直是發的半餉,年節時再補發部份,也基本上只補發了一半,仍然欠著許多。”
韃子也發年節三賞,是月餉的一半了,這是額外的。
他們馬甲一月四兩,那是實打實四兩,一年四十八兩,年節還能發二十四兩,那就是七十二兩一年了。
朱以海御營上等兵一個月四兩五,但平時發一半,每月發二兩二錢五,端午、中秋、新年三次,每次發四兩五,然后一年下來還欠十三兩五。
三個年節,等于是每次補發一個月全餉,最后還欠三個月的。
韃子馬甲一年實到手七十二兩,御營上等兵到手是四十兩半。
韃子一年還有二十四石糧,御營這邊是每月六斗,一年才十二石。
朱以?,F在說要提高御營士兵待遇。
以后比如上等兵四兩五一個月不變,平時仍發半餉,年節各補發一個月全餉,一年下來欠三個月。
這三個月餉,朝廷給他們存起來,另外再補三個月存進去,等于御營上當兵當一年兵,到手四十兩半銀子,朝廷還給他專賬上存了半年的餉銀二十七兩。
這二十七兩存在里面,在他們陣亡或傷殘退伍或退役時一次性發放。
一年二十七兩,十年就是二百七十兩。
劉宗周忍不住道,“陛下,朝廷只怕難以負擔!”
“劉總憲不妨換個觀念來看,本來朝廷說好給上等兵一年五十四兩銀子,但平時只發了二十七兩,年節補發了十三兩半,仍還欠餉十三兩半,對吧?就算全發了,其實一年也才五十四兩,比起韃子的四十八兩也沒多幾兩,而他們年節賞是另給的,全加起來有七十二兩。”
“朕現在實際上相當于給士兵加餉,一年加十三兩半,一個月也就加了一兩多一點,一年全加起來,也就是六十七兩半,平均每月五兩六錢二分五厘而已,比韃子仍少五兩半?!?/p>
“朕也是考慮到眼下朝廷財政確實困難,所以不說直接按月發給,而是跟那三個月的記起來,這也算是給士兵們的一個保障,他們陣亡、傷殘或是老了退伍時,朝廷一次性發放這筆錢,陣亡的,妻兒也能生活,傷殘的,余生也有保障,就算老了退伍,也有一筆養老錢。”
對于朝廷來說,這筆錢不用馬上付,一直存在賬上,也不用額外給付利息,就相當于是發行國債一樣,用以后朝廷的財收,來慢慢填補現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