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以海寧愿把銀子花在明面上。
難道還怕軍官將士們領軍餉發財?
身為伯爵,還是皇帝妃嬪父親的顏伯英,
這八百兩銀子對他而言不值一提,可一年下來這也是九千六百兩,何況還有公使銀、職錢、本品俸祿等等呢。
僅御營就多少個總兵?
顏克英回過神,上去簽名領了自己那份,八百塊銀元差不多一小袋子,幾十斤沉甸甸重,中軍游擊幫他提了。
“明天去買些豬羊和酒菜分賞給標營弟兄們!”
趙貴仔細的主持著分餉工作,直到最后各營都發放完畢,才最后發各處的,總后勤的財務處更是最后發。
趙貴最后一個領錢。
他讓總后的張大人給他發。
他現在一個月是五十兩銀子,外加一百兩銀子養廉銀,這個待遇非常優厚,是皇帝特旨給軍中后勤財務的主官們定的。
月餉是按營官標準,另外養廉銀子是按中縣縣令的標準。
一百五十塊銀元,公使銀還有一百五十塊。
理論上這公使銀是辦公開支,甚至包括雇傭的書役隨從等的開支在內,如果有節余,也是他的。
但趙貴并沒有領那銀子,而是把他直接劃到總后財務公賬上,以往有節余,他也都是留在賬上,并不會私用一分銀子。
一百五十塊銀元,對他而言,已經是非常豐厚的一筆錢了。
相比起他,堂兄趙福就沒這么好待遇了,趙福一月就九兩銀子,另外補貼一兩,也沒有額外的養廉銀、公使銀這些,還不夠級別,所以就十兩銀子一月。
但吃住穿開銷都是軍中負責,也沒額外開銷,一年下來就是一百二十兩。
趙貴領了自己的一百五十塊的半餉,也就是七十五塊,直接給家里寄回五十塊,自己留下二十五塊,用以平時的一些開銷,甚至是幫扶一下把錢寄回去后自己有時急需沒錢的士兵。
他現在還會每月拿出些銀子來幫助下登州城外的難民。
家里的茶坊已經開起來了,因為趙貴兄弟倆寄了銀子回去,現在由他幾個親家負責經營,倒也還做的不錯,收了不少茶葉加工,賺了一桶金。
現在又開始翻修擴建茶坊,又買了幾塊新茶山,準備明年做大做強,如趙貴寄回去的錢多,家里甚至還直接已經買了一個不錯的鄉下院子帶一塊水田,翻新翻新就能住的很舒適,再不用擔心茅草屋漏水什么的。
趙貴的孩子也已經開始啟蒙讀書,因為他的俸祿薪餉,家里現在甚至已經過的很不錯了,妻子甚至來信說準備買片桑園,再弄幾張織機,招些婦人來養蠶絲織。
對妻子的眼光,趙貴很欣賞,也很支持她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