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鳳和痛快答應了,最后借了四千兩銀子,實際到手兩千兩,出發前還債送禮打點行裝,還沒上路就又花光了,于是再借了兩千兩。
走到半路又不夠銀子,又借了兩千。
等到地方,拜見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巡按、知府、道臺等,一圈下來,三千兩銀子送出去了,身上的錢不夠,又在省城借了三千五百兩。
此時的杜鳳和早就借的麻木了,沒錢就借,也不管利息是九出十三歸,還是借十到九了,等正式入主縣衙,他前后已經借了一萬多兩銀子了。
而他一個知縣,俸銀才幾十兩而已,若指望俸祿還債,干上十輩子都不夠,當然,他京漂十年,也知道官場的底細,哪個官老爺靠這幾十兩俸祿過日子?
哪怕是偏遠之地的知縣,可也是一地父母官,一張嘴一伸手,就能來錢。
反正他上任之后,本地士紳、商賈紛紛來拜見,哪個都要送上孝敬,一趟下來,居然也收了幾千兩。
本地有名士紳來見,若有事相請,起碼得送銀一百兩。甚至店鋪開張,都要送上五十兩,其它什么各種官禮、壽禮、節禮,那都是一點不能少的。
因為身上壓了一萬多兩外債,杜鳳和上任上有些心急,吃相未免難看了些,而且他帶來了老東家的公子,隨他上任后,安插在衙門里當了吏目,也是急著撈錢。
一時間,縣里上下對這個沒什么背景出身的新知縣,很不滿意,而此時天下動蕩,朝廷才不管你這么多,知縣首要任務就是稅賦,都是有固定稅額的,征不收來,還得包底賠錢。
反正杜鳳和上任頭一年,天天催糧征稅,結果最后搞的人人生怨,但也沒完成任務,最后還欠了一萬多兩銀子。
考核也不佳,調到更偏的縣去了。
好在這次他吸取了教訓,也有了些經驗,知道要當好縣官,首先得跟地方士紳們搞好關系,征稅不能征他們的,否則他們帶頭抗繳,那時什么事也做不成。
這一次他多方打點,刻意結交地方士紳,居然搞的有聲有色,弄的上司很滿意,最后調他任蓬萊縣令。
蓬萊縣是登州府所在縣城,是府縣,還是北方程報告上去,要盡快讓府衙運轉起來,缺人缺銀就報告,要盡快恢復民生,不能亂。”
“下官明白,”
“去吧,”
陳潛夫望著杜鳳和那謹慎小心的背影,搖了搖頭,然后叫來了幾名官吏,安排他們暫時去登州府衙協助杜鳳和做事。
“盯著點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