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江南現在局勢很好,清軍增援的八旗無法南下,現在江南到處都在拆城堵河,杭州是不是可以再奪回?紹興也不用棄守?”
朱以海認真答道,“棄守紹京也只是做最壞打算,當然現在情況雖然看似不錯,但我們始終還沒跟八旗真正交手,我們的御營,現在到底有沒有能力跟他們正面對決,這個很不好說,但孤認為沒必要過度自信,時間還太短,我們御營還是得謹慎小心,不要盲目自信,否則就成輕敵了。”
“咱們得繼續發揮我們的優勢,攻擊敵人的弱點,八旗想尋我們決戰,我們就偏不能如他意,戰爭,本就不是簡單的對砍,必須用盡手段。”
陳潛夫點頭,戰爭說到底打的還是一系列的資源整合。
韃子的硬實力很強,擁有著一波推平明軍的絕對實力,之前弘光朝廷江北四鎮加湖北一鎮,也算是整合出不弱的實力,若再加上江防幾鎮水師,可以說也是有數十萬大軍。
弘光朝君臣的戰略對策很傳統,就是依靠長江為戰略依托,然后上游守荊襄武昌,下游守淮。
這個策略確實也沒什么問題,但弘光沒能跟南宋東晉等一樣劃江而治,最大問題就是簡單的仿歷史上南朝的拒北戰略,卻沒正視實情。
就如在明末,一直重兵鎮守山海關,但其實清軍屢屢打進關內,卻沒有一次是正面過山海關的一樣。
弘光想上倚荊襄下倚江淮,卻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事實,那就是人。
崇禎十七年的局勢下,他們沒有如此全面防御的能力。
襄陽雖號稱東南重心,但實際上從李自成開始,明末時襄陽數次失守,這座東南重鎮,一點都不牢固。
荊州在弘光建立時就還在順軍手中,到他們亡時,也還在順軍手中。
更別說這五大藩鎮的統帥都是些什么人?兵都是些什么兵?
反正就算朱以海來復盤這段歷史,都認定弘光朝毫無翻盤希望,除非他們放棄這套看似四平八穩的戰略。
但又如當時的史可法等弘光重臣們所說的一樣,如果弘光朝不守南京,不守荊襄,不守江淮,不跟韃子正面防御,那么崇禎崩潰后的局勢,就會一潰千里,再也收拾不起來。
人心將不再,也就無大明了。
大明皇帝可以南下杭州,甚至南下廣州,但那已經不是大明了,也許還能延續個幾十年,但徹底失去翻盤機會,只會在清軍的追擊下一步步茍延殘喘,最終滅亡在哪個山海旮旯。
這些說的都對,但問題是弘光守荊襄守江淮,根本守不住,所以一波被平。
也如崇禎當初在南下這事上猶豫不決一樣,也想南下,又覺得無法南下,最終被一波帶走。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立場。
朱以海不是崇禎,沒有舍不掉的北京,他也不是弘光,沒有必守的南京。
對他來說,從崇禎到弘光再到魯監國再到隆武、紹武、永歷諸帝,他們用他們各式的失敗,向他證明了一點,傳統的路子走不通。
什么人心什么其它的都不重要了,因為背上這些,也走不遠,倒不如毫無拘束的大戰一場。
朱以海不守荊襄,實際上是不守湖北的戰略,因為他沒有這個實力去守,所以干脆不守,他只守荊江以南的湖南,守巴東鄖陽山區,大半個湖北地區,被他毀掉,拿來做戰略緩沖區。
反正湖北地區在明末時已經被反復戰爭摧毀的差不多了,守不住的東西就沒必要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