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可如何改,大家卻也沒頭緒。
畢竟如果僅僅是修修補補,也沒有什么太大意義。
陳盟被罷,也算是再次表明了監國決心態度,一時間,君臣倒是能夠專心的想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再爭論要不要去做。
“孤有一個想法。”
朱以海見無人吭聲,只好自己繼續開口。
“天啟崇禎兩朝戰亂頻繁,中原動蕩,稅賦瑤役加征嚴重,百姓負擔很高,孤打算以萬歷年間的賦役冊籍為根本依據,著各地以此征收稅賦。”
用萬歷年間的賦役冊籍,來征幾十年后現在的稅賦徭役?
大家都覺得這思路很清奇。
可朱以海接下來一句話,卻把他們震驚的更加不輕。
“便以萬歷四十六年之賦役總冊,定為魯監國元年賦役之數,頒詔天下,自此以后,永不加賦。”
好些個還沒反應過來呢。
什么意思,永不加賦?
正常來說,稅賦數那并不是固定的,而是變動的,因為田地數量也是變動的,甚至人丁戶口也是變動的。
朱以海給大家細細解釋。
萬歷年間相當安定,所以賦役冊籍比較全面,保管較好,比近些年各地動蕩導致的混亂相比,這是個相對可靠而全面的數據庫。
直接拿來使用,既相對可靠,又省時省力。
至于說這二十多年有變化,也變化不太大,是可以接受的。
啥叫永不加賦?
首先以府為單位,按萬歷四十六年的朝廷征收的各地方諸府的征賦數,當時每畝征多少,仍增多少,這些年增加的罷除。
另外一條鞭法實行時,合并了各項徭役并折銀,然后部分攤入了田畝中,但仍有部分是按戶丁攤派征收的。
朱以海計劃把萬歷一條鞭法沒攤入田的那筆丁銀,也全攤入田畝,與田賦一并征收。
一條鞭法以后的各種新的徭役加派等全取消,不再征收,比如三餉,捐輸等。
比如之前嚴州府每畝田賦折銀是五分四厘銀,丁銀每丁征一錢。
但實際上這幾十年各種新增攤派不斷,比如遼餉一畝加一分二,后面又有練餉剿餉,這是朝廷加征,地方又有許多加征,真算起來,已經是正供的幾倍。
百姓的丁銀也如此,本來當初徭役合并折銀,并將部分攤入田賦,剩下按丁征,嚴州府每丁每年一錢銀,但到如今,是好幾兩銀子,翻幾十倍。
現在朱以海說要按萬歷四十六年的地丁銀標準征,也就是一畝征五分四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