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使得定海這座臨海港城,雖非省城府城,卻是巡撫、總兵以及海防道等諸多衙門的駐地,再加上重要的港口位置,使的其一度是大明浙江第一興盛之城,甚至曾超過杭州。
只是在倭國鎖國封關后,定海的貿易量萎縮,慢慢不復從前,但其軍事地位依然重要,巡撫衙門也依然是常駐定海。
不過在之前巡撫張秉貞赴杭州擁立潞王監國,之后與陳洪范等降清。
在總兵官王之仁也宣布接受清使招降后,寧波府的府縣官吏紛紛投降,使的表面上寧波已經成了清軍統治。
不過與紹興一樣,此時的寧波雖然官員降清,但實際上清軍卻只派了小隊人入駐。
“總兵標營的船。”
“是小王將軍。”
張名振也舉著千里鏡打量著對面的船隊,他對寧波的兵馬很熟悉,“寧波為東南第一海防大鎮,不僅有鎮倭總兵官的總兵標營,也還有浙江巡撫的撫標,另外海防道也有標營,再加上兵備道的標營,以及同城的協營、同城營,寧波的兵馬很多。”
大明營兵制下,以營為基本單位,總兵有直轄的標兵,而總督、巡撫、兵備道、海防道也一般會有一個直屬標營,若是重要戰略要地,則往往還會有同城協守的營,有以副總兵統領的,也有以參將統領的,或是以游擊統領的。
如浙江巡撫的撫標,就駐定海,又名君子營,分為左右兩營加中軍,數量一千五左右。
而浙江雖早年設過總督,但后來取消,所以暫無督標。
海防道和兵備道只設了一個,道標營有五百人。
王之仁為浙江鎮倭總兵官,他的鎮標營是下轄三營,總三千人。
在他下面還有同城協營和同城營,分別由一個參將和一個游擊統領,各一千五百人。
這么一算,其實定海的兵力確實很多,若是全滿編的話,就足有八千人。
張名振對于大明軍中那點事很清楚,“浙撫張秉貞之前去杭州,把撫標都帶去了,所以現在定海城中空有君子營,并無君子兵。道臺也跟著張秉貞去了杭州,道標也帶去了。”
“不過就算沒帶去,撫標和道標,名面上是有共兩千人,實際上缺額嚴重,而且都是些老弱不堪戰。”
“王總兵的鎮標和協標、游標三營人馬,合計六千,實際上也都不滿編,大約能有一半吧。”
軍隊缺額是大明慣有的,如張名振的一營三千滿編,反而屬于罕見,他那是新練的新軍,關鍵是他有心做事,所以才沒缺額吃空餉。
“王鳴謙是王總兵的長子,正是同城營的游擊。”
“就那個年輕人?看著也才二十多歲吧。”
“嗯,是很年輕,不過挺勇武的,不過這個年紀能做到游擊將軍,其實主要還是因為王總兵手里有一支兵馬,弘光朝廷當初為了示恩,所以才特加恩提拔王鳴謙為定海同城營游擊將軍。”
王之仁當初憑著兄長王之心在宮中得勢做大太監,所以做到了蘇松總兵。弘光朝建立,王之仁手里握著幾千實打實的水師兵馬,移駐定海,朱由崧等當然得對他大加安撫。
江北四鎮都封公封侯,給王之仁的兒子一個游擊,那真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