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國不可一日無主,大明還沒有亡,這天下也沒還有亡,皇明朱家的子孫也沒死光,”
老朱可不會在這個時候扭捏,既然下定決心,就得把一切有利條件資源整合起來,歷史上的朱以海吃虧就吃虧在雖然有心抗清,絕不投降,但卻沒有第一時間站起來主動承擔起監國之任。
杭州潞王投降后,朱以海僅是稱病推辭去杭州,雖然暫時拖著不用去清營,可也錯過了一個大好時機。
等過了幾個月后,浙東各地義師起兵,大家來擁朱以海去紹興監國,老朱雖然也答應了,可實際上,福建的鄭氏集團卻與黃道周蘇觀生等許多朝中大臣們早就擁了唐王為監國,并很快就正式稱帝。
等到朱以海在紹興稱監國后,福建很快就派來了使者,這時大家才知曉,原來唐王比魯王早一步稱監國,并已經稱帝了。
唐王派使者要求魯王退位歸藩,不少浙東的官將也都覺得唐王已經稱帝,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所以也支持奉唐王正統,朱以海最后無奈只好宣布退位歸藩,返回臺州。結果等他到了臺州后,浙江的張國維等一些大臣卻又認為此時國亂,浙江又在前線,沒理由奉福建的唐王,大家就該尊奉魯王為監國繼續抗清大業,并說唐王魯王皆為大明疏藩,不若約定,將來誰能先收復兩京,誰就為天子。
朱以海也在這種爭吵中再次被擁往紹興監國,不過浙閩兩藩也由此生隙,后來還互相攻伐,導致了兩藩的迅速敗亡。
在老朱現在看來,南明朝內訌一直到滅亡,幾個短命皇帝的小朝廷都沒擺脫過內斗,但是既然他知道了這個先機,那就應當避免。
他現在就果決一點,直接繼監國位,那唐王就比他晚一步,以后大義名份也在他這邊。
也能更好的整合浙江的人心軍心。
其實他也想過說干脆去投唐王,畢竟唐王是個極有血性的宗藩,而且論輩份,唐王還是他的堂叔,相比起弘光和潞王、永歷等人的懦弱無能,這是個很有進取之心的王爺。只不過唐王稱帝后,隆武政權并沒能堅持多久,最大的原因還在于隆武帝基本上是被福建的鄭氏集團擁立的。
稱帝后隆武政權很快就全部被把持在了鄭家兄弟手中,隆武完全就成了一個傀儡,隆武一心想要北伐,收復中原,可鄭家根本不愿意北上抗清,只想割據一方,甚至把隆武帝和小朝廷當成一個政治籌碼。
去福建,不會有半分作為。
不如留下浙江自己干。
雖然歷史上老朱失敗了,最后敗逃福建后,還被鄭彩給控制住,也成了個傀儡,鄭彩死后,又被迫投奔鄭成功,最終憂憤病死金門,但老朱覺得,還是自己干更有機會些。
論輩份,老朱是崇禎皇帝的堂叔,不過比較疏遠了,畢竟老朱的朱元璋的十世孫,崇禎是朱元璋十一世孫,但是,崇禎是朱元璋第四子朱棣這一支的,而老朱是朱元璋第十子朱擅這支的,真論起來,早出五服了。
不過嘛,崇禎死后,因崇禎和天啟都后繼無人,而天啟的父親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雖生了七個兒子,但除了長子天啟帝和第五子崇禎帝成人,其它的皇子都早夭。所以當崇禎殉國,幾個皇子又失蹤后,帝位自然又回到了明神宗萬歷帝這里。
當初南京文武擁立福王朱由崧,正是因為他是萬歷皇帝在世的最長孫子。
而當弘光帝朱由崧和他的皇子們也被俘后,皇位繼承再次面臨問題,最后只能是由他的叔父們繼承。
一母同胞的惠王朱常潤和桂王朱常瀛在法理上,是最有繼承權的,惠王年長,因此最有繼承權。
但是弘光被俘后,在杭州的首輔馬士英等卻覺得惠王不正經靠不住,桂王封地被西賊攻破后逃去廣西太遠,所以最后就擁了萬歷帝的侄子潞王。
誰知潞王更靠不住,潞王獻杭州而降,然后惠王馬上就也跑去杭州投降了。
這下,大明皇位第一順位繼承人就應當是桂王朱常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