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水車前建一節水道后,還可以打通竹子,將水引到田地里去。
”
他們村和長溪村都有大塊的農田在澄河溪附近,但都有一定距離不說,河岸與田地還有半人多高的坡度。
離得最近的那幾塊田地,挑水還能省力些,可離得再遠些,就吃苦受累的多。
李同的眉頭越皺越緊,黎成周給他仔細描述,他是基本理解了這是什么東西,如果真的如黎成周所說,這確實是個好東西。
但,做起來卻是不容易的。至少李同覺得,很多地方還得去請教他的師父。
“而且,這么大的水車,用料也是不少,哪怕不用貴價料,價格也不會太便宜。”
如果是黎成周想要,如果是李同自己就能做,他肯定愿意抽時間來幫黎成周研究。
但顯然,黎成周家還沒有田,他根本不需要這個時候琢磨這些。
所以找他來,除了他是木匠以外,也大約是接著這個機會幫他一二——能賺一些錢,賠錢的時候也不至于那般拮據。
黎成周確實有點幫李同補一點窟窿的想法,畢竟在宣蓉危急的時候,也是他拿出了近乎所有的積蓄幫助自己。
不過李同的擔憂,他也是明白。
“咱們鎮上是有好幾個地主的吧?”
這翻車、水車的,有要考慮地勢的,有要考慮用料、價錢的,要想賺錢,也只能去賺那些地主老爺的。
村中能一家買來使的,屬實是少數。
便是拿他們落花村的大戶黎樹家來說,他家六個兒子一個女兒,如今能做活的有十四個大人,最小的女兒和最大的孫輩都是十一歲,也很能幫忙了。
這樣的人家,雖田不在最靠近澄河溪的邊上,卻也是不舍得花那水車錢的,哪怕因為青壯多,家里田地又多、積攢不少。
黎成周道:“這水車也不必是一家一架,一村一架也怕是夠用了。”
而制作水車的錢,平均到一個村里的人家手里,也要不了多少錢。
當然,這也只是往好處想。
即便是一家幾文、十幾文的,卻也不是所有人家愿意出,甚至是拿得出來的。
還有些人家會說,家里人多、家里田地離著水近,就不需要花這份“額外”的錢。
這也是黎成周說要用竹子接水管,而不是直接挖水渠的原因。
因為不但沒有水泥這類東西保證水流的順暢,挖水渠也終究會占一些田地,到時候挖誰家的,不挖誰家的?
鬧僵起來,事情比這水車錢攤派的事兒更多。
黎成周實話實說道:“我也是尋這一個方法,能有多少人愿意我也并沒把握。”
甚至還會有人說,說不定明后天就會下雨了。
今日跟李同談過以后,他還會去將這事兒告知村長,如果真的有了干旱的跡象,他們還得早做打算。
“若真是旱了,只怕有了這水車,也保不住多少收成。”方孝全唉聲嘆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