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文華身上那些異常,胤禛并不敢讓人知道,哪怕是親爹也不行。因為康熙不光是他親爹,還是皇上。他若是知道耿文華的異常,怕是只會將耿文華給處置了——沒辦法掌握的,不知道耿文華會給大清帶來什么變化的,他閉眼都不能放心。寧肯錯殺了,也絕不會將耿文華留下。
像是以前已經泄露的,胤禛都會找到合適的理由來解釋。
比如說,看書,機緣巧合,他自己提過。
所以康熙心里,只知道耿文華是個聰明人,有才能的人,有些旁門左道的聰明的人。
“弘晝學的挺不錯?!笨滴跣χf到,又問道:“這海洋里的財富,你聽著覺得如何?”
胤禛就頓住了,他知道康熙的意思。最近朝堂上又有折子,請求在禁海這方面呢,朝廷需得更嚴厲些。七月份的時候,廣東福建那邊發生臺風,此次傷亡不在少數。
又恰好,又有倭寇來犯……朝中的意思,就是將這些倭寇嚴懲,然后禁海,再不許倭寇進門。
這種事情,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贊同禁海的人呢,覺得一旦禁海,首先是這個倭寇的問題就能得到緩和,再來就是這些傳教的啊,亂七八糟的東西,也能避免哄騙百姓,使百姓上當。
不贊同的人就覺得,就算是禁海了,倭寇也不一定就不來了,那何必關上門呢?干脆開著門,來一個打一個,來一雙打一雙。再就是這賺錢的事兒,這個事情尤為重要,斷人錢財如同sharen父母,大清多少靠著海上的事兒賺錢的呢,你這邊說禁海,說的輕松了,這些人若是轉為私底下貿易,那豈不是危害更大?
不說賺錢不賺錢的事兒,就說他們背著朝廷zousi,這是不是大事兒?自來zousi都是朝廷不允許的。
胤禛是不太贊成禁海的,康熙問,他就說自己的看法:“這就跟民間富戶一樣,有了錢怕鄰居來搶,就每天都鎖著門不出來嗎?那生意還如何做?早晚這家業是要被消耗完的。再者,不知道外面變化,又如何知道鄰居是不是在霍霍磨刀呢?”
人家存心想搶你的,到時候一刀看過來,你腦袋還能保得住嗎?
嚴懲倭寇是對的,抓了不管如何處置,都是朝廷做的好。但是,為了不讓倭寇進來,就禁海,這點兒不對。
胤禛是個硬性子,
你敢來,我敢打,這才是正常的。你敢來,我不敢應對,只能關門,那說明什么?說明我心里怕,那接下來,是不是對方就更要來了?
來一次打一次,來十次打十次,將對方給打怕了,這才是正確的,驅逐倭寇的方法。
康熙倒是不知道胤禛還有這樣的硬氣呢,他就忍不住笑了笑:“打……是個好法子,但是打也不是你說打就能打的,一個是要有人,一個是要有東西……咱們八旗馬上建立大清,這海上的事兒,實在是不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