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就更不用說,明明今年的移民額度還沒滿,明明猶太財團支持羅斯福新政,卻依舊無法換來普通猶太難民入境美國。
最好的辦法就是跟中國人合作,先為猶太民族保留一線生機。至于日本,斯蒂芬·懷斯是非常敵視的,德國的盟友能是啥好鳥?
“周先生,我會盡量幫你宣傳。”斯蒂芬·懷斯說完就離開。
“多謝。”周赫煊親自把對方送出戲院。
斯蒂芬·懷斯的能量非常大,有他的支持,就相當(dāng)于得到美國猶太財團的支持。
如今猶太復(fù)國主義運動中有三位領(lǐng)袖,分別是宗教領(lǐng)袖斯蒂芬·懷斯,科學(xué)家哈伊姆·魏茨曼,以及政治活動家本·古里安。
后面兩位分別是以色列的首任總統(tǒng)和總理,因為他們長期在歐洲活動,所以名望和影響力更大。而斯蒂芬·懷斯也為以色列建國也做出了巨大貢獻,沒有他串聯(lián)美國猶太財團搞事,哈伊姆·魏茨曼是很難贏得杜魯門總統(tǒng)支持的。
果不其然,美國猶太媒體在第二天共同發(fā)力,鋪天蓋地的宣傳南京大屠殺,并把南京大屠殺和納粹迫害猶太人聯(lián)系起來。
但是,效果很不理想。
《南京暴行紀實》這部紀錄片的上座率也很低,因為畫面太血腥了,美國民眾不愿觀看,就算是看了亦堅持不了多久。
這跟歷史上的情況差不多,美國《生活》雜志記者戴維·貝爾加米尼后來在《日本天皇的陰謀》一書中說:“人們感到影片中顯示的那些殘缺不全的尸體、濺滿血跡的房屋和挑在刺刀上的嬰兒實在慘不忍睹,不堪公演,因而僅有少數(shù)人觀看了這部影片。”
環(huán)球影業(yè)、聯(lián)美影業(yè)和華納兄弟公司有些撐不住,因為這三家電影公司是有非猶太股東的。攤子鋪得太大卻觀影者寥寥,讓那些股東開始反對,只能不斷縮減上映場次。
一個星期過后,上映大屠殺紀錄片的影院只剩下11家,不但沒賺到錢用于支援中國抗戰(zhàn),周赫煊和發(fā)行方反而賠進去不少。
不過周赫煊也帶來更大的變化,那就是有廣播和報紙的大力宣傳,讓即便沒看過紀錄片的美國人,也知道日本人是一群禽獸,知道日本人在中國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
美國的援華情緒更加高漲,利益相關(guān)的資本家們趁機推動,讓美國民眾“抵制日貨”的運動提前步入巔峰。
有人幫忙就有人搗亂,一些大型財團也出手了,他們發(fā)動民間團體,瘋狂鼓吹美國孤立主義。
比如“美國第一委員會”這個組織,居然幫著放映大屠殺紀錄片。他們的目標是恐嚇美國人民,用紀錄片來證明戰(zhàn)爭的殘酷,趁機宣傳美國最好的選擇是保持中立,卷入任何的外國事務(wù)都是無益的,戰(zhàn)爭只能給美國人民帶來傷害。
美國民眾很快就分為兩派,一派主張積極援華,另一派主張不能招惹日本,雙方在報紙和廣播里撕得飛起。
這種輿論戰(zhàn),其實是wasp和猶太族群的爭斗,也是相關(guān)利益財團的互相爭斗。
但不管持有哪種觀點,美國民眾對日本的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日本人很殘暴”、“日本這個國家不可理喻”。
美國民間調(diào)查機構(gòu)迅速進行民意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95的美國人反對美國參戰(zhàn);92的美國人對日本有厭惡情緒;90的美國人同情中國;83的美國人支持抵制日貨;78的美國人支持廢除美日貿(mào)易協(xié)定。
這個民意調(diào)查概括起來就是:美國人覺得日本人很壞,覺得中國人很可憐,覺得可以順手幫一幫中國、制裁一下日本。但戰(zhàn)爭太可怕了,我們美國人絕對不能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