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這海邊兒缺不了他,又率軍交戰(zhàn),又到處巡視,最后又病又累,五十四歲的時候死在了抗倭時的船上,臨死的時候,留下過遺言,說這輩子只有三個想法,要么死在戰(zhàn)場上,要么不幸落入倭寇手里,為神州盡忠;要么就死在船上。”
“他死之后,當時朝堂上那些大人們嘲諷他,說‘遂不自量,忘其為非有,欲以武功自見,盡暴其短,為天下笑云’,這事情我聽了好多次,這句話都會背了,大概就是說,好好的讀書人不去做學問,干什么去戰(zhàn)場上?累死了吧?”
“這句話還是那位張居正大人寫的。”
“那時候大明的那些大人物還真的沒什么意思……”
張浩幾人聽得有些堵,為國為民而死,最后還得被朝堂上的人嘲諷,方封打了個酒嗝兒,指了指那玉石手臂,道:
“不知道這位唐順之大人是惹了誰的麻煩,反正他死了之后,有人假裝探望,結(jié)果趁著機會把唐公的頭和手臂都給割了下來。”
“最后沒法,就找來我的祖先,為他雕刻了玉石手臂。”
“又有人給他用金鐵鑄了個頭顱,這才完璧下葬。”
“當時雕了一雙手臂,剩下一個手臂放在這兒了,報酬用的是唐公年輕時候‘投筆擲刺客’的筆,唉,可惜了,我祖上那點刻玉的手藝,到我這一代是一點都沒能剩下啊。”
玉匠……
衛(wèi)淵從那一支筆上收回視線,看了看那一只手臂,他刻玉的手法是來自于山海時期刻山海玉書留下的經(jīng)驗,不過即便是他,也能看得出刻玉的玉匠相當厲害,栩栩如生,哪怕是他用防風氏的刻玉手法,也不過如此了。
至于那支蘊含有唐順之真靈氣息的筆。
他心里倒是有些想要。
以這支筆和戚家軍的聯(lián)系,回去送給戰(zhàn)魂也是一件很好的禮物。
這支筆所蘊含的畫面里,還有曾經(jīng)贈給戚繼光的《武》,對于戰(zhàn)魂應(yīng)該有很大的價值。
只是這畢竟是別人的祖物,他也不好開口要。
張浩道:“刺客……恐怕是倭寇做的。”
方封看了他一眼,古怪道:
“我祖上記錄,那刺客是丹徒的口音。”
丹徒在江南道。
張浩張了張口:“這……”
旁邊漁民灌了口酒,滿不在乎地道:“估摸著是唐公動了誰的好處了吧,你看倭寇那時候可嚴重得厲害,嚴重就得撥錢對吧,稍微扣一點,那就是一大筆錢。”
“唐順之把倭寇打回去了,還想辦法打開了海禁,這幫人肯定不樂意啊。”
那邊漁民認真地講述些自己腦補的故事。
衛(wèi)淵注意力卻落在了旁邊的東西,那里放著一個匣子,匣子微微打開,里面放著斷裂的一枚玉簪,道:“這枚玉簪,也是唐公的?”注意到衛(wèi)淵的視線的時候,方封的聲音頓了頓,道:“那……那是我祖上的。”
他撓了撓頭,道:
“我祖上只是個沒錢的玉匠,后來犯了事跑到這島上避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