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歌臉一黑:“我怎么知道,你們真把我當百科全書了啊!”
顯然,想要光靠附近的山川地域判斷出這里具體是什么地方,這太難了。
更何況這還是古代的風貌,這些城池或許早就已經在之后綿延的戰火中被徹底破壞掉了,到哪認識去?
倒是李唯易看著遠處的城池,摩挲著下巴說道:“看起來……似乎有點像是高句麗那邊的建筑風格?”
此言一出,眾人紛紛恍然。
高句麗!
這么一說的話,確實越看越像。
之前他們的視野曾經越過了一大片沼澤地,而這片沼澤地很有可能就是遼澤。
遼澤,其實就是遼東地區的沼澤。在古代,遼東地區并不是什么肥沃繁榮的地方,尤其是遼澤一代,沼澤地的范圍達到兩百余里,人馬都難以通行。
而這也是當時中原王朝征討高句麗屢屢難以獲勝的一個重要原因。
遼國最早的祖先就是居于遼澤附近,當時這一帶的人基本上都是以游牧、漁獵為生,很少有農耕,正是因為這一帶區域此時還不適合農耕。
當然,高句麗的占地范圍更廣,所以高句麗倒是有大量農耕制存在。
楚歌很快判斷出來這次的任務:“難道這次我們的目標是協助太宗皇帝滅國高句麗?”
眾人不由得恍然。
戰場安排在這里,可以說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說意料之外,是因為這絕非梁太宗打的最艱難的一場仗,對方更談不上是什么旗鼓相當的對手。
在軍事上,對方完全是被按在地上摩擦的。通過圍點打援,對方派來十多萬的機動救援力量,都被梁朝軍隊打崩,完全沒有造成太大的威脅。
說情理之中,是因為這在當時確實是十分難打的一場仗。
這種難打,倒是不在于對方的指揮能力和作戰英勇程度,在這方面,高句麗的士兵是被梁朝士兵碾壓的。
難打主要是在于,后勤保障、地形和天氣原因。
從后勤保障上來說,梁朝的后勤保障要經過遼東,尤其是遼澤一帶十分難以通行。而且,更多的糧食還要經由大運河背上,這運糧路線何止是轉道千里。
當然,梁太宗在開戰后不久就成功連克數座城池,從這些高句麗的城池中獲得了大量的糧食補給,完全做到了因糧于敵。
但最開始的軍糧,還是要自己轉運的。
從地形上來說,這一帶多山,而且高句麗人修建山城的技術在當時堪稱絕活。
梁朝時的攻城器械還不夠先進,很多時候想要攻克堅城就只能在城外堆積土山,但堆土山這種事情耗時良久,由于遇到第三個問題,就是天氣。
高句麗的冬季十分寒冷,而梁朝的保暖措施又做得不太到位,所以梁朝士兵雖然只戰死了兩千人,但戰馬卻大量凍死。
所以等到冬天快到的時候,也只能撤兵。
從戰果上來說,梁太宗親征高句麗并不能算是失敗,因為這一戰的結果,實際上是:克玄菟,破蓋牟,攻卑沙,復遼東,入白巖,平烏骨,開疆千里。
梁朝軍隊是十萬打十五萬,以戰死兩千人的代價斬殺高句麗軍四萬,俘虜十萬,獲得牛馬各五萬匹,俘虜其民戶六萬、人口十六萬,斬大將兩人,裨將及酋帥子弟三千五百人。
將高句麗打回鴨綠江以南,并阻止了高句麗對半島的統一,消滅了高句麗全部的野戰主力,還收復了遼東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