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兒臣請誅秦王!”
太子和齊王齊齊跪倒。
梁高祖眉頭一皺,但看他的樣子似乎也沒有太過驚訝,只是有些無奈地擺了擺手:“你們兩個,不要鬧了!
“此事不是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嗎?秦王有平定天下之功,又沒有什么太大的罪狀,要殺他,用什么理由堵住天下人的悠悠眾口?”
但齊王仍舊不依不饒:“父皇!雖無罪狀,但若是不殺秦王,久后必生禍患!
“當初秦王平洛陽之后,一直在觀望,遲遲不肯返回長安。不僅如此,還私散錢帛、廣施財物,沿途不斷樹立自己的威信。
“父皇當時已有敕書,讓兩位貴妃去府庫中挑選珍寶,結果秦王竟然抗命不遵,這不是造反又是什么?
“父皇若是真的下定決心要誅殺他,又何患無辭!”
對于皇帝來說,真正想殺一個人,自然是不愁找到理由的。
齊王這話已經說得相當過分,要知道,那并不是一個普通的功臣,那是梁高祖的二兒子,他的親二哥。
按理說,兄弟在父親面前互進讒言,梁高祖這個當爹的應該勃然震怒,甚至懲治齊王才對。
然而,他卻陷入了沉默。
齊王的話,顯然打動了他。
要說秦王蓄意謀反,那此時的梁高祖倒也不太相信。
但這并不代表梁高祖對秦王的行為毫無芥蒂。
當初兩位貴妃拿了他的敕書去洛陽府庫中挑選珍寶,結果被秦王頂了回來,梁高祖就已經十分不快,還將秦王召來大罵一頓,質問:“朕的敕書難道不如你的教嗎?”
這在梁高祖心中始終都是一根刺。
更何況齊王說的雖然添油加醋,但也是事實。
秦王在平定洛陽的過程中,將府庫財物全都賞給將士,同時大力招攬人才。
這些行為,關鍵看怎么解讀了。
可以解讀為他是在為梁朝獎勵有功之臣、籠絡人心,也可以解讀為他這么做完全是在培養自己的勢力。
秦王培養自己的勢力做什么?
就算此時沒有造反,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之后呢?
就在此時,太子適時地說道:“父皇,即便此時不殺秦王,也該問罪。否則,若是父皇一再縱容,秦王必將更加驕橫,肆意妄為,不再將父皇放在眼里。
“依兒臣之見,父皇應該下詔書斥責秦王,拆解天策府,以示敲山震虎之意,讓秦王收斂自己的行為。”
顯然,這兄弟二人也深諳談判技巧。
如果一上來就說要開一扇窗,那么多半是不行的;但如果先說要拆掉屋頂,然后再退一步,說只是開一扇窗,那么這個方案被同意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果然,梁高祖再次沉默了。
太子的說法,不失為一個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