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之前的奪位,雖然是秦會之暗中謀劃,但在百姓看來,這明顯是有齊英宗授意的成分,認為齊英宗勾結秦會之毒殺齊高宗,才是此事的真相。
而秦會之要再除掉這個背鍋俠,本來會比直接廢掉齊高宗要簡單、順利得多。
此時各地雖然叛亂四起,但假以時日,這些叛亂還是要被平定的。
而秦會之雖然此時還不敢公然殺害齊英宗,但越往后拖,時間越是站在他的這一方。
至于韓甫岳將軍那里,秦會之覺得問題不大。
一來是因為韓甫岳將軍正在打燕云,燕云的重要性,不論是對齊朝還是對金人來說都是一目了然的。
若是堅城久攻不克,金人的援兵趕到,昭義軍就有覆滅的危險。當年齊朝太宗皇帝,就是輸在這里。
雖說后來韓甫岳將軍在野戰中大敗金人援兵,并趁勢攻下燕云,但秦會之仍舊覺得北方是安穩的。
因為燕云早就已經脫離中原王朝太久了,當地的民心要恢復必須要有數代之功。而金人也不可能就這么將燕云拱手讓出,必然還要糾集大軍再度爭奪。
所以,昭義軍的主力仍要鎮守燕云,不太可能南下。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昭義軍夾在齊朝和金人中間,本就是最不利的位置。一旦兩面開戰,首尾不能相顧,是很危險的。
所以秦會之才認為,韓甫岳將軍向自己索要淮河到長江的廣大區域,既是為了牟利,也是為了安定后方,暗示齊朝自己絕不會主動南下,大家各干各的。
你秦會之要謀篡,而我韓甫岳要北伐,大家互不影響。
然而,此時和議還未真的成型,燕云也沒有穩固,在大部分人都認為昭義軍絕不可能在此時南下的時候,韓甫岳將軍卻偏偏南下了!
他竟然將大軍留在燕云,只帶三萬騎兵隱秘地來到淮河北岸。
而后渡過淮河、長江,長驅直入!
齊軍猝不及防,一觸即潰。
而等秦會之得到消息的時候,韓甫岳將軍的兵鋒已經直指齊朝京師。
所以,此時的秦會之無能狂怒。
他一方面是恨韓甫岳將軍的“背信棄義”,另一方面卻又覺得這些將領為什么會如此廢物,區區三萬人馬,竟然無人敢攔,就這么讓韓甫岳如入無人之境!
群臣默不作聲,但不少人心中卻暗自冷笑。
你這權奸,竟然也有氣急敗壞的一天?
為何韓甫岳將軍僅僅率領三萬昭義軍,便能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
還不是因為你壓制武人,將那些能打的武將紛紛迫害、免官,換上了自己信任的廢物?
還不是因為你對底層兵卒苛責,縱容親信吃空餉、虐待士卒,引得軍紀廢弛?
還不是因為你在朝中倒行逆施,民間都看出來了你是金人的細作,早就已經預定了史書上的遺臭萬年?
你問為何數十萬禁軍坐視韓甫岳將軍長驅直入……
倒不如反問自己,你又憑什么讓數十萬禁軍為你賣命?
你還好意思說都是一群亂臣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