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扁平之后還不能停手,還要再將它給豎立起來,或者折疊起來,變成厚厚的一塊,再反復進行鍛打。
在這個過程中,鐵塊里里外外都會被充分暴露在空氣中,而鐵塊中不能燒軟的雜質會在每一次的捶打中,隨著鐵塊的氧化物一起凝固在表面,并不斷剝落。
碳等能被氧化為氣體的雜質,也會在高溫中逸散。
這樣反復的捶打,也就是古法中所謂的“百煉鋼”,這是一道必要的工序,絕對不可以跳過。
因為只有經(jīng)過這樣繁瑣的過程,才能確保最終的成品中沒有太多雜質,刀身才不容易破損、折斷或者生銹。
與此同時,由于海綿鐵中的碳含量本身就不均勻,所以這樣的反復折疊鍛打可以讓不同位置的碳含量變得均勻,從而讓整把刀的品質變得穩(wěn)定。
在這個捶打的過程中,鐵也是會消耗的。
因為隨著雜質脫落的,還有鐵塊表面的氧化層,所以越是鍛造,鐵就越少。工匠必須在一開始就嚴格確定鍛造所需的量,否則最后打出來的鐵不夠做一把劍或者一把刀,那就尷尬了。
要么是最后打出來的東西短一截、整個形制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要么就是強行用其他鐵去補。
但補的話,必然會導致整個結構不完整,更容易折斷。
……
終于,在工匠們日夜不停地鍛打中,這塊鋼材看起來終于沒有什么雜質了。
只不過它的尺寸也在反復的鍛打中縮水了太多,以至于李鴻運非常懷疑,它還能不能做出一把足夠長度的刀。
這是正常現(xiàn)象,最終成品的重量會比原材料至少減輕一半,而在華夏古代用粗鐵制作精鋼時,往往需要消耗十倍數(shù)量的粗鐵。
李鴻運琢磨著,實在不行,做一把匕首能不能通關?
恐怕是夠嗆。
畢竟在試劍臺上還有一頭死豬呢,得一刀把死豬砍斷才算過關,匕首顯然沒有這樣的長度。
總之,先試試看吧。
李鴻運可不想再等了,他現(xiàn)在迫切地想看到自己鍛造的第一把刀到底是什么樣子。
于是,他從工具人工匠手中接過這塊鐵,再度開始捶打。
努力地將它捶打成一把刀的形狀。
這個過程同樣難度很高,同樣需要經(jīng)過很多次的捶打。可次數(shù)也不是越多越好,一旦捶得太多,整個刀身變得過于狹長,就得折疊起來重新鍛打了。
那樣的話,又得浪費大量的鐵。
最壞的情況下,打著打著會發(fā)現(xiàn)刀身越來越短,那就尷尬了。
而且,鋼塊也并不是折疊鍛打的次數(shù)越多越好,因為次數(shù)過多會導致其中的含碳量過低,會讓鋼變成柔軟的熟鐵。現(xiàn)代工藝中,可以在熟鐵中加入碳來挽救,但在古代,這這種失誤基本上是不可逆的。
“好,淬火!
“不管做出來個什么玩意吧,反正先做出來看看。”
李鴻運琢磨著,這玩意怎么也能算作一把“五十煉”的寶刀了。
所謂的“百煉”,其實就是指煉火加熱的次數(shù)。百煉寶刀意味著要將一塊鐵反復加熱鍛打上百次,這其中的消耗是十分驚人的,生產效率也很低,但產生的刀劍質量也會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