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是,皇帝到底是跟誰共天下?
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這句話有毛病嗎?
其實是有很大問題的。
很多人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都是在“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皇帝與百姓共天下”這兩個選項中二選一。
但實則,這兩個選項都不對。
與百姓共天下,雖然聽起來好聽,但實際上卻不符合基本規(guī)律。百姓是被統(tǒng)治階級,皇帝和士大夫是統(tǒng)治階級,皇帝怎么跟百姓共天下?
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很多士大夫光明正大地喊出“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以此來忽悠皇帝。
如果治理國家是割韭菜的話,那么士大夫和地主的要求就是國家只能去割貧民,不能割他們。
對于皇帝來說,如果信了這句話,那國家恐怕也堅持不了幾年。因為貧民本來也沒多少財產(chǎn),地主割完了國家割,割來割去不是只有激起民變一個結(jié)局嗎?
所以對于腦子清醒的皇帝來說,從來不是與士大夫共天下。割不動士大夫的朝代,基本上就離覆滅不遠了。
而歷任變法,說白了都是要從這些士大夫手里割韭菜,讓他們把既得利益吐出來一部分。
有些朝代失敗了,因為整個士大夫組成的官僚階層上下一體,實力太強大,皇帝也根本割不動、動不得,那么就只能繼續(xù)跟這些士大夫一起欺壓百姓,到最后就是國家崩潰。
正確的辦法,應(yīng)該是“皇帝用士大夫治天下”,也就是說,士大夫只是用來統(tǒng)治的工具。如果士大夫的實力強大了,嚴重欺壓百姓,那作為皇帝,就得割這些士大夫,讓百姓能夠正常地休養(yǎng)生息,這樣國家才能穩(wěn)固。
盛太祖作為一個封建帝王,也是將百姓視為自己的私產(chǎn),不可能有自由平等之類的思想,但至少與其他封建帝王相比,他更清楚百姓的難處,也更懂得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過上好日子的道理。
如果真任由這些士大夫胡搞,真的與士大夫共天下,那大盛朝絕對活不到兩百多年。
但與那些想變法卻變不動的皇帝不同的是,盛太祖有辦法。
其他的皇帝,面對官僚的不配合只有一種辦法,那就是退讓。
把人全殺了沒人干活了怎么辦?那就只能湊合著過了。
但對盛太祖而言卻不會有這個問題。
不配合?那就殺!
就算把這些官員全殺光了又如何?我一個人也能把事給辦了!
于是,不服氣的官員遇上了治國能力爆表、精力又無比旺盛的勞模皇帝,就鬧出了這樣的結(jié)局。
對于官吏和地主們來說,當然是不服的。歷朝歷代我們都是當爺?shù)模黄痿~肉鄉(xiāng)里,憑什么到了你大盛朝,我們要當孫子?
而盛太祖的回答是:如果你們不當孫子,那百姓就要再經(jīng)歷一遍當年易子而食的慘劇!
所以,在盛太祖的思想中,當然不會認為自己仍是老百姓,皇帝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代表,也不可能真的跟老百姓站在同一邊。
但這種治國的手腕,確實會讓老百姓過上相對好的日子。
只不過代價是,握著筆桿子的士大夫們,肯定要將之形容為前所未有的黑暗朝代、暴君統(tǒng)治了。
楚歌微微搖頭,繼續(xù)埋頭在堆積如山的奏折中,尋找下一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