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盛太祖又不可能預知自己的死期。歷史上有那么多皇帝四五十歲就死了,他已經年過七旬,可以說每過一天,都是在掐著日子等閻王來收人。能多活一天,都是上天的恩賜。“所以,為什么這些官員敢蹬鼻子上臉
“先是主考官鄭三省,搞出了北方士子全部落榜的既定事實;然后盛太祖讓劉信等人成立調查組去調查,還暗示了讓他們增補錄取北方士子,但他們調查的結果卻仍舊絲毫不改,甚至還故意把一些北方士子比較差的答卷拿給盛太祖看
“他們難道不知道盛太祖是個很能殺人的皇帝嗎
“冒著生命危險跟皇帝唱反調,為什么
“為了科舉的公平正義那顯然是不可能的。
“只有兩種可能,地讓這件事情成為‘祖制’。
“他們會說,想當年,太祖皇帝時就曾只錄南方士子,說明太祖是默許的。那么新君繼位以后,這些文官繼續只錄南方士子又如何似乎也沒毛病。
“到時候,他們恐怕只會變本加厲。隨著南方士子越來越多,朝中黨派全都被特定的人群所把持,后世的皇帝還能不能壓得住他們,可就不好說了。
“如果盛太祖只是降職、罰俸呢
“其實結果也差不太多。官員們依舊會認為太祖已經提不動刀了,這麼嚴重的事情竟然只是降職罰俸,那我們以後做一些相對輕微的事情,豈不是隨便來
“畢竟皇帝已經晚年昏聵,不見得能發現;即使發現了,也無非就是降職罰俸而已,懲罰與收益完全不成正比。
“如果盛太祖能多活三十年,那倒是可以從輕處罰。反正還有充足的時間可以變革整個體制,將南北榜的錄取比例固定下來。
“但他已經沒時間了,隨時有可能去世,而一旦他死了,處理這件事情的辦法就會變成一個明確的信號。
“所以,只有殺!
“因為只有大開殺戒,才能讓這些官員畏懼,才能給后世的皇帝留下一個明確的信號,就是科舉取士必須南北兼取。
“官員嘗試著控制科舉、進而不斷培植自己的黨羽,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到了中后期總會難以挽回。但盛太祖的做法,至少在王朝初期盡可能地剎住了這股歪風邪氣,盡可能地延長了大盛朝的國祚。”
想到這里,楚歌不由得輕嘆。
果然,歷史上的那些英雄人物的做法,背后都是有深層原因的。
很多人說盛太祖借南北榜案殺了幾個大儒,好像是多么十惡不赦,可實際上,這些人干的事、產生的實際后果,只殺頭已經算輕的了。
他拿過奏折,在上面寫了一個字。
殺!
確實,除了殺也沒有其他的辦法了。
繞了一圈,又回到了盛太祖給出的標準答案上。
當然,這也并不意味著他的分析毫無意義。
因為這只是他扮演皇帝身份的盛太祖遇到的第一個難題,之后還有更多的難題在等著他。而分析這個題目,對之后的解題,很有幫助。
楚歌稍微平復了一下心態,繼續分析接下來的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