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揉了揉發脹的太陽穴。
算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抱怨也解決不了問題。
眼下的當務之急,還是趕緊把這款70火改的單兵制導導彈給搗鼓出來。
關于這款70火改的技術路線,余宏心中早有腹稿。
發動機是現成的。
之前費盡心思改良的107火箭炮發動機,稍作調整,要將一枚小型彈頭輕松送到十公里開外,那簡直是殺雞用牛刀,綽綽有余。
十公里聽著不多,但放在步兵對抗坦克直升機的殘酷戰場,這個距離已經相當安全了。
想當年,被譽為坦克噩夢的蘇制薩格爾反坦克導彈,也就三四公里的最大射程,還被各國軍隊用了幾十年。
為什么?
因為在視距內,超過三四公里,人眼基本就很難穩定識別坦克的輪廓了,再遠打不著也是白搭。
十公里的射程,意味兔子士兵可以在遠超敵人坦克、武裝直升機的火力打擊距離上,從容開火。
這就等于給戰士們的生存率直接拉滿。
破甲能力方面,余宏同樣不想堆砌復雜的高成本技術。
他在新手禮包里初級材料學精通的底子上,決定在藥型罩的結構和材料上進行革新。
簡單說,就是通過優化炸藥錐形罩的設計,控制聚能射流的形成和侵徹效果,用相對簡單的工藝達到更強的穿透力。
不求干翻主戰坦克的最強護甲,只要能穩定打穿t72坦克的薄弱側后,或者把米格24這種皮糙肉厚的武裝直升機打殘打掉,那就已經足夠應付眼前的威脅了。
花小錢,辦大事,這是余宏目前最核心的指導思想。
所以,眼下重中之重的核心技術瓶頸,落在了制導系統上!
射程再遠,威力再大,打不中也是白搭,還得搭上火箭筒射手的命!
打不著敵人的火箭彈,那就是昂貴的信號彈。
相反,就算威力稍弱一點,射程稍微近一點。
只要能指哪打哪,甚至在惡劣戰場環境下實現一定程度的發射后不管。
即便一顆打不爆,老子堆數量,兩顆三顆,總能把那烏龜殼給它掀開。
制導,才是單兵導彈的靈魂!
是保障步兵能安心跟那些坦克飛機們平等對話的前提!
士兵們完全可以躲在掩體后,露頭發射導彈,然后迅速轉移,把風險降到最低。
紅外制導。
這個方向在70年代雖然算得上高精尖技術,但已經具備了工業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