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定下的主視覺圖案,是一條由各民族紋樣編織而成的絲帶,象征著文化的交融與延續。
晨光初現時,林硯揉了揉酸脹的眼睛,看著桌上的成果,嘴角露出一絲疲憊卻滿足的笑容。
另一邊,阿依夏正坐在織機前整理訂單。
她的手指劃過一份份留言,忽然停頓下來。
“這件綢緞太美了!不過看起來像是工廠定制款吧?”
她心頭一震,目光落在那些評論上。
她意識到,雖然市集吸引了大量關注,但人們對“手作”與“工業”的認知仍存在模糊地帶。
她拿起筆,在一匹剛完成的綢緞下寫下一行字:
“此物由喀什麥麥提家族傳承制作,非工廠復刻。”
這張小小的卡片,不只是說明,更是承諾。
隨后幾天,越來越多的手藝人開始效仿。
銅器匠人貼上了“本品為純手工打制,每件皆唯一”;
刺繡阿帕則附上一段維吾爾語與漢語雙語說明,講述針腳背后的故事。
這一舉動迅速在網絡上傳播開來,許多網友表示“愿意為真正手作買單”,市集銷量反而節節攀升。
然而,好景不長。
清晨的陽光還未灑進茶館窗欞,林硯便接到馬建國的電話。
“林硯,你們這個市集最近搞得不小啊。”對方語氣平靜,卻藏著試探。
“我們一直依法經營。”林硯回應得不卑不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