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主意似乎還真行。
不過徐妙云的想法與朱玉英不盡相同,她想到,這樣不僅能讓那些將軍校尉感激,還能更穩(wěn)固丈夫的地位。
想得越多,徐妙云越覺得心動。
但她看著朱玉英那急切的模樣,忍不住瞪了她一眼。
"你急什么?這事還得你父王點頭,等以后找個機會跟你父王商議再說。”
徐妙云是想有所作為,但她不會做任何拖累朱棣的事。
要是朱棣對此另有想法,那她也只能放棄。
李武喝了一個時辰的酒,便已清醒大半,這讓李武不得不感慨年輕的身體就是好。
他曾經(jīng)體驗過中年那種無力感,喝醉后總要一天才能恢復(fù),根本緩不過來。
保溫杯泡枸杞,真是一種無奈卻必須的生活方式。
酒醒后,李武想起了正事,找到了張玉清,將燕王給他的田契交給了她。
張玉清接過田契后,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喜悅或興奮,而是滿臉驚恐地問:"燕王為何又要給你這么貴重的東西?
隨即,張玉清的聲音再次響起。
"是不是要讓你去做危險的事?孩子啊,聽媽說,咱們別貪小便宜,家里窮點就窮點,總能過得去。
而且你現(xiàn)在收入不少,犯不著拼命,這事讓別人去做吧。”張玉清急切而固執(zhí)地勸說李武。
李武愣住了。
這是什么邏輯?
但下一秒,李武的目光落在了田契上。
這東西,似乎比他預(yù)想的還要重要,還更有分量!
---
去田地莊子看一看
家里窮怎么辦?
李武帶著現(xiàn)代人的商業(yè)思維,本能地想做買賣,但在這個時代,人們的想法與之大相徑庭。
除了做官領(lǐng)取俸祿外,無論是士紳還是平民,腦海中的下一念頭便是購置田產(chǎn)。
我或許錢財不多,但絕不能沒有土地。
這種觀念深深植根于當時人們的意識之中。
自古以來,華夏民族對土地的執(zhí)著,即便千言萬語也難以詳述。
尤其在這個物質(zhì)匱乏、糧食直接決定金錢價值的時代,沒有土地便意味著缺乏安全感。
而且,那個時代的糧食產(chǎn)出本就有限,一旦遭遇天災(zāi)或戰(zhàn)亂,首當其沖挨餓的就是那些無地之人。